青年時期客居滬上時,常作蘇州游。上海雖為十里洋場,有物質繁華之盛,但卻缺少可供游賞的山川園林之景。而蘇州卻是“園林冠江南”的所在。乘車行程一小時左右,來去方便,游人如織便不足怪了。
蘇州地方不大,但可游之處不少。如虎丘、曲園、西園、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寒山寺、網獅園以及玄妙觀、寶州橋、靈巖山、天平山等等,或以園林藝術聞名,或以江南風光取勝。而至今使我難以忘懷的卻是天平山。
天平山位于蘇州西郊。論景色數不上第一流,但是因為它與一位第一流人物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給人印象彌深,這位人物便是范仲淹。
天平山的楓葉、怪石、泉水各具特色,被稱為“天平三勝!眱裳卤诹H容一人通過的“一線天”也是山中奇景。由于楓葉極好的緣故,這里的游人雖然四季不斷,但是秋天來看楓葉的人更是多于他日。到時,遍山紅透,清泉淙淙,徜徉于石邊林徑中,頓忘城市的喧囂,實一大樂趣也。
天平山下有一座咒砵庵,范仲淹幼年時在這里住過。他年幼家貧,有時三餐難以舉炊,便把米煮成薄粥,待其冷凝后劃為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有名的“斷齋劃粥”的故事。由于他發奮苦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終于學有成就,27歲中進士。宋仁宗時,武官任至樞密副使(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文官任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成了一位文武兼備,出將入相的人物。而這座太平山,宋朝皇帝曾把它賜給范仲淹,當成他的“家山”,范的歷代祖考也都葬于此山,故人們又稱其為“范墳山”。
范仲淹從小在此居住、讀書,成年后又任故鄉的父母官——蘇州知州。在這里做了不少好事,后人在山之西簏為他修建一祠堂,名曰“范公祠”;祠中高懸清代康熙年間名家手書匾額,上書“第一流人物”五個大字。宋人錢公輔曾說他是:“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闭撈湮闹挝涔,道德文章,確實可在當時士大夫之中,列為“第一流人物”而毫無愧色。
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名垂千古,萬人傳誦,成為古文名篇中之典范。而其最為人稱道的則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范氏不僅是“先憂后樂”的倡言者,也是堅決的力行者。
在“一線天”附近,那些矗立如林的石柱,在游客眼中仿佛成了范仲淹上朝時手執的笏版。于是,這個石柱組成的奇景有了美好的名字——萬笏朝天。若不信,可以到滄浪亭里去看看,供奉在那里的蘇州歷代五百名賢畫像,就有范仲淹手持笏版站在其中。范仲淹的文治武功,永遠銘記在人們心里。
范氏遠戍西北,抵御西夏入侵,對鞏固邊防建有殊勛。他任延州(今延安)知州,招撫流亡,屯兵營田,整頓軍務,不數年,西北各族人民安居樂業,連西夏的元昊也來請和。西夏人畏其聲威,說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碑數乩习傩談t說他:“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彼约寒敃r曾寫有《漁家傲》詞一首:“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地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钡莱隽诉h在苦寒荒漠的邊疆,他那御敵保民的襟懷,也顯示出他卓越的才華。
范仲淹是敢于“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的人。諫官歐陽修向宋仁宗推薦他,眾而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以天下為已任,著名的《簽手詔條陳十事》,是他針對時弊提出的改革建議。史稱“慶歷新政”。
記得在蘇州城內也有一些有關范仲淹的遺跡,例如范莊前的某中學校,即為有名的范義莊所在地。他晚年自衣罷相后在,在杭州任知州。他用自己積蓄的俸金,在蘇州買田千畝,以其收入救濟族中窮人,使他們“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碑敃r有人撰文專記此事。
在離天平山范仲淹故居不遠處的“高義園”,更是令人欽仰的所在。有一次,范氏命次子堯夫用船載麥五百斛,送回蘇州老家。途中遇仲淹老友石曼卿正窮困無計,堯夫便將五百斛麥全部送給了曼卿;曼卿說,把麥子給我也解決不了困難哪,堯夫索興把船也贈送給他。后來堯夫對范仲淹說起石曼卿的困境,仲淹說:何不將麥子送給他。堯夫說:連船都送給了他。范仲淹連聲稱贊。清乾隆南巡時,敕建了高義園,以表彰他的高風義行。天平山是難忘的,范仲淹更是令人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