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阜成門(早年稱平則門)外關廂下關處有一座古剎,俗呼為“倒影廟”。其正名為“慈慧寺”。它是北京城近郊著名的古剎之一。
據考證,此廟始建于明代,原來是明朝宮內太監施舍茶水的地方。后經清慈禧皇太后增建賜匾額“慈慧”,因而以此命名。
古籍載,清乾隆二十二年敕修山門,內設殿兩重,后殿額名曰“妙三明地”,乃是清高宗親筆御書。廟墻外東北隅,舊為“蜘蛛塔”址,遠在廟先,后移塔碑于前殿門右。寺后西北隅為明代靜樂堂,乃明代宮女叢葬處所,后均湮沒,無跡可尋。
慈慧寺所以又名“倒影廟”,是因為廟后殿門有隙,容光少許,凡有影之物,照必現倒影。
或謂系明代萬歷壬寅年僧蜀愚庵所置,說者未免跡近玄怪,其實即科學上攝影之原理。但寺因此奇跡而享名多年,辛亥之后成為京郊古跡,傳之甚遠。而且婦孺皆知,詢之“慈慧”,無人知曉,若問“倒影”則無人不知。
閑時翻閱舊籍,于前人筆記中獲“倒影”之記載,茲錄于后,可知“倒影”之說,不獨為慈慧寺所有,前朝異地也曾有此奇跡。
盧紅升《天香樓偶得》記“倒塔影”一則云:《夢溪筆談》論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皆為倒垂。
《客座贅語》亦云:“塔影無不倒者,縣云凡物之影,透在隙中,必與其影相違。塔本正也,而影倒,則如飛鴻之影,鳥東飛,則隙中之影必西逝�!�
與塔影同,二說似矣!而共所以然之理,則皆懵焉。余嘗游真如寺,大殿之后兩次間,北向一小室。深僅六七尺,其南即大殿之墻,北首臨檐際,截用木板,蔽風雨,下截作墻板之近墻壁處,有一小隙,僅四五寸,闊半之,余問數人,從旁一門入室,即(門里面+合)門視之,光天映于壁上,塔則宛然倒焉。初甚駭異,沉思之久,忽然了悟此中自有至理,日自北照之,影落塔南地上,室中壁上之天光,乃即塔地之日光,倒照室中者也。地上塔影,尖在南尾在北,故壁上之塔影尖在下,尾在上。然非檐際木板東之,則光散不聚,壁上必無塔影矣!故板上留隙,必須極小,旁入之門,亦須盡合,則光始自隙中吸入壁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