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送我幾瓶古滄州的“御河春”酒,觀之晶瑩清澈,飲之濃郁芳香、綿柔甘冽。
御河春酒是由麻姑酒更名而來,歷史相當悠久。據說,宋代以前滄州以釀制黃酒著稱,后發展成醇香、甘冽的蒸溜酒,至宋代釀酒業已是星羅棋布。《水滸傳》中有關林沖發配滄州、醉倒雪地的描寫,即可見一斑。到明清兩代,滄州的釀酒業更是盛況空前。古滄州是京杭運河必經要道,沿河南銷北運,生意興隆。加之滄州地處渤海之濱,盛產海味,佳釀名肴,吸引無數游人、墨客。此時,“蒸溜酒”已演變成“麻姑酒”,聞名燕京。
為何叫“麻姑酒”呢?傳說有個美妙的故事:麻姑是個傾城傾國的仙姑,每年三月三日到降珠河畔用靈芝釀酒,獻給天宮王母娘娘。王母大悅,遂到瑤池摘來蟠桃讓麻姑食用,自此麻姑長生不老,麻姑酒的名聲亦隨之大振。清代《茶余客話》云:“滄州(麻姑)酒止吳氏、劉氏、戴氏諸家,余不盡佳。蓋藏至十年者,味始清冽。”明末,吳、劉、戴諸酒家的酒樓,背滄州古城面運河列屋而踞。一日,三位老者至樓上聚飲,不多時,三老皆醉。臨行時將余酒倒入河中,河水色變;再取河水釀酒,酒味甘冽。清代蘭維毅著《滄州圖古歌》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年的滄州,酒家眾多,青旗高懸,麻姑酒聞名遐邇。清代學者紀曉崗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多處記述麻姑酒。他說“麻姑酒非市井所能釀,必舊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節候。”還記載,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由運河乘船到滄州歇息,飲用了當地官員獻上的麻姑酒,贊曰“朕從未飲過這樣的好酒。”遂令紀曉崗傳旨,欽定麻姑酒為“御酒”。
早年筆者多次飲用麻姑酒,知其工藝相當講究。它用冀中平原所產紅高梁為原料,專取顏色紅黃、顆粒飽滿、殼糠甚少者。制作時,又用新鮮呈金黃色的稻糠做副料,清蒸去雜味,又用新鮮麥麩制油,為糖化劑,多微共酵,時為48天。后再分層出池,緩火蒸溜,精心勾兌。
據悉,麻姑酒今取名“御河春”酒,是因70年代初恢復生產時,“麻姑酒”注冊商標已被別家酒廠先用。而御河春完全是用當年“麻姑灑”的工藝,并保持了其傳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