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茶湯,已經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原為明朝宮膳中的一種早點。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在宮中宴饗文武百官,即各賜茶湯一碗,因其色、香、味俱佳,群僚啖之贊不絕口。嗣后京城漸漸流傳俗語說:“翰林院文章,太醫院藥方,先祿寺茶湯,武庫司刀槍。”明代沿襲唐宋舊制,置光祿卿專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其官署光祿寺首創茶湯,故名“光祿尋茶湯”。不久流傳于民間,遂為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
茶湯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將糜子磨成粉狀,再用細羅篩之。位于崇文門外的老字號福芝碾房,即是專門加工糜子面的地方。把三四羹匙的糜子粉放入用熱水燙過小碗里,用涼水調成糊狀,再以沸水沖之即熟;上面撒些拌有桂花的紅糖,香甜可口。倘若講究起來,還可以撒些芝麻、青梅、核桃仁、瓜子仁、青紅絲、山楂糕丁,以及染成紅色的杏仁,這種精細的“八寶茶湯”,光是那絢麗斑斕的色彩,就足以吸引人的。
昔日,北京的花市、鼓樓、大柵欄、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及白塔寺、護國寺、廠甸等處屆會,到處都有茶湯鋪或茶湯攤;至于走街串巷的茶湯挑子,更是不計其數。凡賣茶湯者,都有一把擦得光亮的特大號紅銅壺,二三尺高不等,壺把纏以藤皮,壺中央燒著紅彤彤的炭火,壺里的水總是哇啦哇啦地開著,一股股白色的蒸氣不時地從壺口與壺嘴兒里冒出來,裊裊地飄向天空,與飄忽的炭香融合在一起,古樸、美妙,別有一番詩情畫意,令人陶醉。至于那沖茶湯的動作,簡直是一種絕妙的藝術。側屈著身子,左手端著玲瓏的小碗,右手拿著壺把兒,將百余斤的銅壺取起來。那滾燙的開水冒著白氣,如同一條弧狀的銀柱兒,從距小碗兒2尺多高的壺嘴嘩的一聲砸進碗里,動作的準確、嫻熟與優美,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