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北京有一家經營灌腸的山東館——福興居灌腸老鋪。座落在后門橋路東,緊依著橋翅兒。煎灌腸的師傅,50歲開外,胖胖的身軀,穿著白粗布的汗落兒,光亮的腦袋上圍著白羊肚手巾,大手中拿著短把兒光亮的長鐵鏟子,不停地翻動,壓剁著高沿兒鐵鐺里的一片片灌腸,并不時地用鏟子有節奏地敲擊著鐺沿兒,與油煎灌腸發出的嘩啦嘩啦的聲響應和著,招來四面八方的顧客,把六間門臉里里外外擠得水泄不通。
一鐺灌腸煎熟后,老師傅揮動鐵鏟三敲兩剁,用平底藍花的粗瓷小盤往下一扣,鏟起一翻個兒,澆上鹽水蒜泥汁,嘩啦一聲響;再扎一根竹簽兒,高喊一聲“誰的——搭手!”顧客接在手中吃起來,白里透紅,外焦里嫩,咸辣適中,香味撲鼻。
福興居灌腸老鋪,每天上午11點開始營業。三教九流的顧客中,斯文者里邊坐著吃;愛熱鬧者外邊站著吃;勞動者手中一壺燒酒蹲著吃;至于趕火車的,則每每是一斤大餅兩盤灌腸一卷,邊走邊吃。這種地道的風味小吃,是將好面糊灌入豬大腸煮熟后剪成斜片狀,用原來的湯油煎制而成的,選料精細,工序繁瑣,制作講究,衛生嚴格。與后來掛羊頭賣狗肉的“煎粉悶子”(單純用淀粉制成,猶號稱“灌腸”)迥然不同。
食不厭精的慈禧太后,每年總要到位于后門橋北路西的火神廟去降香。有一年,慈禧坐著黃圍轎子出景山后門兒往北走,聞到一陣陣的香味兒,便問李蓮英是何食品。聽說是灌腸后,遂面諭:降香后品嘗。灌腸鋪掌柜得知老佛爺要駕臨的消息,一時慌了手腳,幸虧李蓮英派了小太監協助操辦,教其迎接圣駕的禮儀,并命人立即到鼓樓前乾泰隆綢緞店撕了9尺黃緞子,鋪在座位上;從廟門到店鋪有15丈遠,急用黃土墊道,凈水潑街。忙碌了半個時辰后,由廟中小道士傳出話來:“送到廟里去。”掌柜這才松了一口氣。將20多盤灌腸放進提盒里,在太監的監視下顫顫巍巍地送到廟中。
慈禧品嘗了灌腸后,十分高興,并給了賞錢。起駕回宮時,唯獨灌腸鋪沒讓上門板,由掌柜帶領伙計在路邊低頭跪送慈禧回宮。自此以后,慈禧常派太監購買灌腸。福興居因此而被封了龍罩,樹了黃旗,買賣越做越興旺,名滿京華:直到40年代末,才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