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孔子故里曲阜,為大力開展國際旅游,在城中心的鐘鼓樓大街,興建了一座仿孔府古建筑的高級旅館——闕里賓舍,鼓樓大街亦將按照明清時代的風貌復原云云。不禁憶起曲阜鐘鼓樓的趣事來。
曲阜鐘鼓樓原為祭孔而設,這與其它地方鐘樓之專為報時之用不同。據孔府主人講,在祭孔大典行將開始之際,那震耳欲聾的巨鼓聲,那響徹九霄的金鐘聲,不僅喚起全城每個人的注意,而且,為隆重的盛典,增添了極為強烈而神秘的氣氛。人們對孔子的敬仰之情,對圣人的虔誠之心,伴著咚咚的鼓聲,隨著悠悠的鐘聲,飛進孔子的故宅,飛入孔廟大成殿,飛向圣林,飛到孔子墓,起到了“心以鐘傳”和“心以鼓傳”的作用。孔子如地下有知,也是會激動的!
曲阜鐘鼓樓位于南北狹長的孔廟之東,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在十余米高的城門上,聳立著一座五米高的鐘樓。四梁八柱,飛檐翼張,綠瓦蓋頂,磚砌回廊。樓中央的紅漆木架上,高懸兩大金鐘,一銅一鐵,各高約一米五十公分,直徑一米有余。荷花形的鐘口,龍頭形的鐘鈕,加之滿鑄的篆字銘文,使巨鐘愈顯渾厚古樸,造型壯觀。
鐘樓本在孔廟之西,同鼓樓相對,舊時有臺基。它的東遷,相傳與孔子門徒子貢有關。據歷史記載,孔子晚年即將病倒時,第一個預感到的是子貢。這在《論語》中有明確敘述。孔子對子貢說,端門有赤書。子貢跑去一看,果然有之。后來,子貢得天賜赤書之益,“常相魯衛,家累千金”,“結駟連騎”,“”與國君分庭抗禮“。這位”存魯、在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鐵腕政治家,在孔子病歿后,獨在孔林為老師守墓六年,被后人傳為美談。孔子墓西的“子貢盧墓處”,三楹盧室,即為此而設。元朝時候,有人追思孔子的監終遺囑,提議在夫子門前建端門,紀念孔子與子貢的這段深厚友誼。端門本為帝王宮殿之門。因孔子被追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故有資格設立。又因子貢名“端木賜”,更寓意雙關。孔子墓前的冉冉香煙,把子貢對老師的一片虔誠之心,送到九天之上;端門而建鐘樓,又把子貢感激老師之情,傳播到夫子廟、夫子故宅、夫子墓。
來歷非凡的曲阜鐘樓,給人諸多啟迪。
曲阜鼓樓位于城中心十字路口,為一座門式古建筑,圓拱門平臺上建樓,重檐八角,六梁二十四柱。其通高十六點一米,南北狹長25米,東西寬11.8米。巍峨的樓閣內,安放著一人多高的巨鼓。每逢祭孔大典,重錘響鼓,震得周圍樹梢顫動。鼓樓的許多故事,說來也頗令人感動。
傳說之一,是天兵守樓顯靈。曲阜是我國罕見的烏鴉基地。城內孔廟和孔府的千年古柏檜,有兩千多株。自古以來,樹上棲息者多少烏鴉,數也數不清。每天清晨和黃昏,千萬只烏鴉,鋪天蓋地而來,又成群結隊而去。人們都說,這是孔子當年最先為烏鴉“正名”,說它是孝鳥,講仁性,故烏鴉都飛來保護他。猶記三十年代初期,這里戰爭頻仍,曲阜城遇到炮火猛烈轟擊,東南西北的四座城樓都被打壞了。唯獨鼓樓巍然不動,非但無損,令人驚奇的是,落在樓上的炮彈,竟一顆也未爆炸。即使從樓上滾下來,也不響。什么原因呢?在排除未炸的炮彈時,人們發現樓上有許多烏鴉。原來是孔夫子的“天兵”,保佑著鼓樓免遭炮火摧毀。當然這是老百姓傳說。不過如果鼓樓炸毀,就無法祭孔了。因為祭孔大典的第一個序幕樂章,就是鐘鼓齊鳴。怪不得自明代弘治年間建樓以來,鼓樓一直風雨不動安如磐石!
鼓樓大街是城里最熱鬧之處。那兒小商小販云集,賣土特產的,賣風味小吃的,賣香火的,耍把戲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山楂,柿餅,大油果,核桃,大板栗;芝麻糕,菊花酥,熏豆腐……與京城的就不一樣。尚記得逛鼓樓大街時聽到的一首兒歌,很能反映出當時的特色。兒歌云:“小巴狗帶鈴鐺,叮鈴叮鐺到集上。要桃吃,桃有毛;要吃杏,杏溜酸,吃個栗子面蛋蛋!”向貨攤上一看,那紫檀色的大板栗,一把能夠抓兩三個就蠻不錯了。
畢竟是圣人故里小市,書攤,筆店,文房四寶之類,在鼓樓大街很顯眼。書攤上自然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居多。但也有諸如英文讀本之類的書刊。各種各樣的碑帖,書攤上都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