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學者趙元任不久前偕女兒趙如蘭及女婿到了北京,使人想起與他同時,并與之合作過的另一位學者劉半農。
劉半農原名復,1891年生子江蘇省江陰縣。1918年因給《新青年》投稿而顯露才華,被主編陳獨秀請到北京,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革命運動,寫了大量的詩作,內容多是反封建的,形式著力模仿民歌,發(fā)表編成為《揚鞭集》。他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編為《瓦釜集》,他的名字以“半農”自居,表明他向下的決心,這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他同時也研究語言,亦有不少著述。他是中國現(xiàn)代卓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語言學家。
劉半農很有創(chuàng)新精神,“她”字和“它”字的創(chuàng)造,即一例。
在白話文里,用“他”字作第三人稱代詞,統(tǒng)稱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后,有的文學作品中也用“伊”字專指女性。鑒于這種混亂情況,劉半農于1923年創(chuàng)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用“它”字代稱事物。“她”字和“它”字一出現(xiàn),即遭到一部分守舊者的攻擊和反對,但歷史潮流不可抗拒,很快便得到眾多人士的承認,并廣為使用。此后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兩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魯迅回憶劉半農時說:“他活潑、勇敢,打了幾個大仗。譬如罷,‘她’字和‘它’字的創(chuàng)造,就都是的,F(xiàn)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10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F(xiàn)在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
劉半農于1924年到法國留學,專攻語言學,著有《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192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1934年病逝北京,葬于香山碧云寺東側風景秀麗的玉皇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