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日電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在過去35年間,全球曾先后三次發生了石油危機,分別在1973年至1974年、1979年至1980年和1990年1991年。而綜觀前三次石油危機,業界普遍認為,第一次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最大。
資料顯示,第一次危機時,國際年均油價從3美元漲到12美元,在一年內油價上漲了4倍。第二次危機時,油價從不足15美元迅速突破30美元和35美元兩個大關,其當時漲幅超過2.5倍。到第三次危機時,油價僅用了90天便從14美元飆升到40美元以上。
而今年的4月、5月、6月的90天里,國際油價數次突破70美元大關;7月的30天內,國際油價高跳逼近80美元大關。而這已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大部分時間,國際油價一個基本的高價走勢。對今年此番油價猛漲,自然使心有余悸的人們把它與“石油危機”聯系在一起。而盡管目前學術界尚存在是否是第四次石油危機的爭議,但它對全球經濟發展構成的影響不可小視。
與前三次相比,第四次石油危機有其自身的顯著特征:一是油價上漲創下新紀錄,達到78.40美元,而在前三次中最高也只漲到40美元上方;二是油價總體漲幅大但短期上漲不劇烈;三是上漲延續時間相對較長。
中國國內一些學者把這一次國際石油漲價判斷為是一種“無危機漲價”,將前三次國際石油漲價認知為是一種“危機式漲價”。而結論是否準確,有待未來評判,但“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影響正常社會生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國際油價每升高10%,全球經濟增長率就會削減0.1%至0.5%。亞洲發展銀行亦表示,國際油價每升高10美元,亞洲經濟增長將降低0.8個百分點。而此番油價從40美元飆升至70美元,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對于能源消耗極大的亞洲來說,此番危機無疑是最大的不幸。菲律賓經濟計劃部官員表示,若油價維持在60至70美元,今年本國GDP增速將由原來的5.3%降至5.1%。而巴基斯坦分析師預計,高油價導致本國通脹率將很快升至政府估計的8%的高水平。
作為亞洲經濟強國,韓國、新加坡也叫苦不迭。韓國財政經濟部長官韓德洙對外表示,較預期強勁的油價,使本國今年經濟增長率減少約一個百分點。
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表聲明,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將使2007年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值得關注的是,自9月1日跌破70美元以來,國際油價仿佛一夜間失去支撐,開始出現跌勢,并在20天內跌幅達到1.5%。而這一天也因此成為了此番石油危機開始結束的一個拐點。
而32天后,國際油價再次迎來新的利好。10月3日當天,紐約、倫敦兩地石油期貨收盤雙雙跌破60美元大關。據統計,在過去一個月中,除去有少數幾天高于60美元外,國際油價形成了在60美元以下新的走勢,挺進55美元區間。
毋庸置疑,國際油價正在持續走低,并向一個合理價位回歸。而這并不排除脆弱的油價再度反彈。因為冬季用油、美國庫存、異常氣候等因素尚存,更為不可小視的是歐佩克已放話“一旦價格低于合理水平將考慮繼續減產”。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石油天然氣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剛剛發布的預測報告中稱,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位徘徊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10年至2012年。如此看來,高油價不會在短時期內離開。(周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