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中國新聞社 2002年10月22日星期二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內新聞

        中國改革二十多年 專家指主要有七方面理論成果

        2002年10月22日 08:53

          中新網10月22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王懷超教授指出,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創造,中國獲得了豐碩的改革理論成果。其創造是多方面的,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主要有七個方面的理論成果。

          北京日報21日刊載王懷超的理論文章,介紹了中國改革這七個方面的理論成果內容。

          一,中國改革的性質:中國的改革是“革體制的命”

          關于改革的性質鄧小平有兩個重要判斷:一是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二是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是一個思想扣子。前者是講這場改革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關系,后者講的是這場改革與傳統體制之間的關系。完成從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徹底轉換,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最大的體制轉型,因而,是一場帶有革命意義的深刻變革,是繼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后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的地位: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基本途徑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改革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程中歷史地位的一個重要判斷。通過改革,摒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創建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通過改革摒棄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創建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新的上層建筑,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逐步走向完善。江澤民還對改革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中的地位作了論述,它們三者“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著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

          三,改革的主體和動力: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力軍,是發動改革并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的主體和動力。回顧20年的改革實踐,沒有一項不是人民的創造。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改革。改革,是人民群眾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愿望,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以往的改革依靠人民群眾,今后的改革仍然要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過去是,今后是,將來仍然是改革的主體,推動改革的動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四,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回顧中國改革的歷程,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經濟體制中的計劃與市場的關系。1979年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他并提出了“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的方針。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原則。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進一步提出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原則。此后,市場導向的改革一度遭到批判,但市場取向的改革實踐仍在向縱深發展,直到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才對市場經濟的性質和地位作了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界定,從而結束了長達14年的論爭,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根據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思想,中共十五大上,江澤民鄭重提出了中國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使中國改革向更深的層次推進,并要求“我們在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五,關于中國改革的思想理論基礎

          1.思想基礎。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中國改革的第一面理論旗幟,是一個總的指導思想,總的思想基礎。

          2.哲學方法論基礎。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所謂改革,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大膽進行制度創新的過程。解放思想不僅是改革的前提,同時還是深化改革的保證。解放思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而且還是一種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經濟學基礎。主要有四條: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二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沒有一套固定模式論,其具體表述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并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根據本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每一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于繼續前進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三是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理論;四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論斷。

          4.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主要有四條: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論;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論。

          六,關于判斷改革成敗得失的標準

          這就是“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是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三個代表”與“三個有利于”標準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和發展取向。因此,“三個有利于”的標準體現了中國社會進步,中華民族的國家利益和全體中國人民根本要求的高度統一,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

          七,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路和原則

          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是鄧小平改革理論的重要內容。而且思想極為豐富,極其深刻和精辟。這一思想對于今后的政治體制改革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其主要內容包括:

          1.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地位。鄧小平有兩個重要思想:一是中國所有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二是應該把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即中國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

          2.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總的講,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國家。具體地說,鄧小平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包括三條: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

          3.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鄧小平認為,主要有三條: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理順黨與政府的關系。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4.關于現行政治體制的主要弊端。鄧小平指出: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而總病根是權力過分集中。

          談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江澤民認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他還要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編輯:余瑞冬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日韩久久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 欧美华人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亚洲日韩欧美在线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