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日電 我國重大氣候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10月27日-31日在北京召開項目研究工作總結大會。近80位項目全體承擔專家參加了會議,并匯報和交流四年多的研究進展。
據科技日報報道,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黃榮輝院士介紹了我國重大氣候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些進展包括:
在東亞氣候系統與我國重大氣候災害形成機理方面提出創新理論。分析了我國氣溫的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別是建立了我國千、萬年有代表性的氣候序列;揭示了全球氣候系統的年代際變化與異常,為近年來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氣候背景;提出東亞氣候系統概念;分析了東亞季風系統的變異及其對我國重大氣候形成的影響;提出引起洪澇的氣候學模型,分析了華北持續干旱的氣候系統的背景;分析了影響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發生的關鍵區,西太平洋暖池和青藏高原與我國西北與中亞干旱區;提出影響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發生的關鍵物理過程。
實施了全球海洋觀測系統(A RGO)計劃,提出了新的E NSO循環機理及預測系統:調研和參加、施放A RGO,整編了有關E NSO循環的海洋觀測資料;深入研究了E NSO循環機理及事件發生的熱力作用;提出東亞冬季風-暖池次表層-ENSO相互作用理論,并從動力上分析了熱帶西太平洋、熱帶東印度洋對流層下層環流異常對E NSO循環的動力作用,并成功進行了1998-2002年ENSO循環的預測試驗。
提出創新的氣候系統理論,重大氣候災害跨季度數值預測已見成效,新一代氣候數值模式已見雛形:“我國西北干旱區陸-氣相互作用試驗”獲得寶貴科學試驗數據和研究結果。
黃榮輝院士說,這些研究成果已及時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中得到應用:聯合組織了四次“關于E NSO事件預測討論會”,不僅成功地預測出1999-2001年拉尼娜事件的演變,而且在2002年春季成功地預測一個偏弱的新厄爾尼諾事件于2002年夏季開始爆發;還組織了“我國重大氣候災害預測研討會”,成功地預測出1999-2002年的持續嚴重干旱,提出今后5—10年華北干旱的變化趨勢。(侯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