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5日電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要想成為全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就必須解決七大問題。
一、既要造飛機也要造皮鞋
他認為,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來說,可以說經濟結構提升,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結構不是簡單地說提升,而是要擴充產業結構。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不但不能丟,而且要繼續使之增長。今后幾十年這些傳統的制造業,仍然是中國就業增長的基礎,是中國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
他認為,中國最理想的狀態,從一個國家來思考,是產業不斷在擴充,有一個非常寬的產業譜,能把全世界的制造業都接到中國來做,既造飛機、大炮,又造皮鞋、襪子。而造皮鞋、襪子這些機會千萬不能丟掉,得保持幾十年,一個企業可以不造成皮鞋、襪子,但其他企業可以接過來繼續做。大量的農民進城要就業。這個問題,中央政府要考慮,地方政府也要考慮。絕大多數地區傳統制造業仍然是該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只考慮發展高科技產業,而應該長期堅持發展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二、傳統制造業是我們的看家本領
樊綱說,擴充產業結構理論是從中國發展傳統產業有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進行論述的。從擴大內需來說,中國的制造業,長期以來也是中國市場擴大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國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日本在1966年,韓國在1978年就已經達到這個數字。中國人的購買力在今后幾十年會有很大的增長,如果達到現在美國的水平,即人均33000美元,人們用3000美元購買高新科技產品,還有30000美元是購買傳統產業的產品,可見,傳統產業,包括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以后仍然是國內市場需求的主體部分。
他認為,二十一世紀能夠取得長期高增長的國家,一定是內需能夠不斷增長的國家。現在僅僅靠出口帶動的增長已經越來越困難。只有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同時開發,才能取得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全世界都對中國的廣大市場垂涎欲滴,就是因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市場需求是全方位的,而傳統制造業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部分。總之,不要小看傳統產業,不能輕易提發展高科技而忽視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現在是我們的看家本領,在今后幾十年仍然是我國競爭力的主要基礎,市場擴展的主要源泉。
三、傳統制造業后發制人
過去很多人認為,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發展不久,我國可以追上,而傳統產業在國外已發展了幾百年,無法趕上。
對此,樊綱認為,實際上,高新技術沒有趕上去,相反,傳統產業在我國發展十來年,市場份額已經占到百分之幾十,很多企業排上了世界之首的位置。可見,傳統制造業才是中國人利用后發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的捷徑。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我國雖然和發達國家時間相當,但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如同一個飛速移動的靶子,是很難打著的。相反,傳統產業技術相對穩定,很多技術已經不再是專利,如汽車、家用電器等它們基本的技術都已經定型了,在這方面追趕就如同我們追一個固定的靶子打,對我們而言難度低,對這方面的技術、市場等的了解我們也更清楚,這就是這些年我國許多傳統產業能夠躋身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所在。
就風險與成本而言,新技術創造新市場,但同時新技術的市場、經營模式等都是有待開發和研究的問題,新技術領域都是風險極大的行業,如網絡,好像與國外比較接近,但網絡作為新技術產業的商業模式還不知道,如何賺錢都還是個未知數。然而,探索商業模式的風險和成本相當大,這注定是個燒錢的階段。發達國家資本雄厚,能夠承受得了,中國企業就可能難以經受考驗。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所有新技術的出現都有一個市場高漲的時期,聚集了大量人才、資本,然而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都要被淘汰。優勝劣汰的過程就是探索商業模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成本極高,風險極大。相反,傳統產業由于別人已經歷過探索商業模式的過程,在市場、營利規模、收費方式、進入門檻等方面都已經很清楚,這對落后國家來說是最容易趕上去的產業,所以,發展傳統制造業是我國降低成本減少風險,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首要領域。這個在西方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產業,對中國來說是朝陽產業,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產業,是我國市場規模擴張最快的產業。
四、眼睛要向內看
中國在一定意義應該走出去,如到國外開發資源,向國外輸出勞動力等,某些制造業可以到諸如越南、印度、非洲等成本比國內還低的國家生產,實行某些生產環節走出去,最重要的是產品要走出去到國外開發市場。但是,有些行業不能走出去,應該更多地強調國內的因素,絕大多數的制造業不能走出去。首先,現在全世界跨國公司都到中國來生產,說明中國勞動成本比較低,到國外尤其到發達國家辦廠沒有競爭力,而在國內投資環境熟悉,語言交流方便。
其次,加入WTO后要進一步使產品賣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但中國的市場是全世界潛力最大的市場,世界各國對此垂涎欲滴,千方百計要把商品賣到中國來,如果僅僅去外國市場,卻忽視國內市場這個業已成為國際市場的市場,是舍近求遠,會增加開發市場的成本。
五、欲大必先小
中國已經形成一個“世界工廠”的前景,外國公司到中國紛紛來設廠,在很多領域里,中國做整機缺乏競爭力,但也許某個部件具有某種競爭力,通過某種專業化的競爭已經獲得某種比較優勢,所以,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制造業的重要增長一個重要形式是——先給大的跨國公司做配套,成為全世界生產網絡和銷售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今后相當長時期,中國經濟整體和許多企業所要采取的發展策略。考慮如何利用現有的競爭力,如何整合產業,在全球化過程中能夠加入在全球形成的生產網絡和銷售網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在國際分工中尋找自己的競爭力和科學而又實事求是的定位。
六、給人做嫁衣未償不好
有人說,做品牌才能賺錢,給人加工做品牌掙不到什么錢。如何看待做貼牌,樊綱說,前不久,國內請了一位國際營銷大師來中國講學。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講的關于耐克鞋各個環節獲利的情況,說一雙賣100多美元的耐克鞋,它的生產環節只拿到17%,其中凈利潤只是2美元,而中間設計、創品牌這個環節能拿到50%以上,最后的零售環節能拿到30%以上。后來幾個中國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家,在一次研討會上談起此例時表示了不同看法,認為中間環節也沒得到50幾美元,因為要創造和維持這個品牌,廣告費就要花不知多少。最后零售也沒有得到30幾美元,因為在紐約租個店鋪就要花不少錢。也許生產環節賺了2美元,中間環節也就不過賺到2美元,最后零售也就賺到2美元。在現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很大一部分成本構成在流通環節上。反過來,只做加工的企業,不做自己的品牌,沒有賺品牌的錢,但也沒有花錢作廣告,沒有品牌成本。有的做品牌的企業利潤很低,做貼牌的可能比做品牌的賺錢還多。由此可見,企業要考慮自己發展的階段,看是否走到做品牌的程度,也許不打廣告只做生產,比做品牌賺錢多,這時可以積累和學習。一個好的品牌往往是幾百年積累的結果。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成熟到可以做品牌時再做也不晚。
七、再不能聽信多元化神話
樊綱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專業化競爭,越是國際競爭,越是全球化、專業化越重要。進入世界幾百強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專業化企業,都是幾十年、幾百年兢兢業業、目不斜視地做一種產品或一類產品的結果,有些企業有過多元化的插曲,但是最終都回到專業化的道路,中國的企業,過去形成了一些多元化集團公司,有其歷史背景,當時中國市場一個一個地開放,賺錢容易,導致一些企業投資到處開花,而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越來越要求企業走專業化道路,要求企業形成特殊的競爭優勢。現在中國企業面對全球競爭的局面,到了突出主業,清理行業,認真專業化,再也不能被多元化所害的階段,再也不能聽信多元化神話的階段。只有長期在一個領域專業化發展,最終才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東西,創造一些新的技術,掌握其中的奧妙,這里包括市場。中國過去有一些企業走多元化之路,包括網絡、金融毀了一批企業。中小企業要趁早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集中力量攻某一個項目,這是國際大趨勢,眼下國際許多大企業都在清理項目向專業化發展。(王克勤 喬國棟 黃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