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分析近三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的設計思路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綜合能力考試課題組編寫的《綜合能力測試考核內容與要求》,可歸納出以下明顯的特點:
1.強調考查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突出社會熱點問題的隱性介入,對社會重大事件的反映通過題目內涵的領悟來實現
近三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的熱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近兩年時政熱點;(2)新科學、新技術的發明及其應用對人類的啟發或反思;(3)有關人類發展前途的重大社會問題(如地區沖突、戰爭、區域聯系、和平與發展)和人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4)學科內和學科間既具有自然聯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識內容。
2001年全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側重考查黨和國家重大的國策和戰略,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引用素材集中體現熱點或符合國家宣傳口徑的實例,重視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機滲透。全卷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以社會熱點、焦點和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為立意中心的題目約點70%的比重,如:(1)西部大開發;(2)產業結構調整;(3)經濟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4)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5)鞏固和加強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6)擴大內需和消費問題;(7)中國的教育發展與社會變遷;(8)社會改革與思想解放;(9)中美關系;(10)殖民掠奪與民族獨立運動;(11)我國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2002年春季北京市試題側重考查:(1)中國加入WTO后對我國經濟建設和政府職能的影響;(2)人與自然、社會;(3)規范市場秩序;(4)北京市申奧成功對北京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治理北京市大氣污染的緊迫性;(5)20世紀國際關系格局三次大的變動對中國國際地位的影響;(6)孫中山與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7)“獅子座流星雨”的預報;(8)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過程;(9)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10)思想觀念的形成和變化的自身規律等大量當今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和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
2002年夏季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考查的熱點有:(1)歐元正式流通區域集團化;(2)改善和保護城市環境;(3)對外經濟文化友好往來;(4)戰爭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5)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6)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7)與時俱進,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8)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9)農業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10)歷史古城經濟的衰落與今日城市發展與建設方向;(11)古“絲綢之路”與亞歐大陸橋的政治經濟意義。
近三年的全國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采取隱性介入社會熱點的方式。例如2002年全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本意是考查“亞太經合組織”,卻隱性介入考查“歐元正式流通”;本意是考查祖國統一,卻隱性介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體現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分析時政熱點在緊扣教材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讓思維向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平時要多考慮這個問題有沒有可深入的余地?能不能轉換不同角度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分析熱點時,要明確有些時政熱點不一定是高考命題熱點,有些冷點反而是高考命題熱點。每年社會熱點很多,而很多熱點問題又可以從許多不同角度來分析,這就導致許多從事文科綜合高考輔導的教師無所適從,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由于準備的題量過大、過泛、過深,學生疲于應付,而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來看待這些問題呢?這就是要解決“冷”和“熱”的關系,也就是說將一切看上去“很熱”的問題冷處理或通過題目內涵的領悟來實現。比如說,在2002年復習備考過程中,許多人認為美國的“9·11”和上海的“APEC”是一個需要重點準備的問題。但結果在全國卷夏季試題中并沒有出現,許多教師在做試題評價的時候,甚至責備考試中心的官員,認為試題沒有真正從社會熱點立意。這其實多少有些認識上的誤區。
類似于“9·11”事件,還有中東問題等等,這些類型的時事熱點,我們都需要進行冷處理,因為這里面涉及的許多問題涉及我國外交政策原則問題,并非我們中學生所能充分領會的。我國政府對許多問題的立場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又有靈活的一面,所以在問題的設計和答案的設計上均會出現一系列的難題。
相反有一些看上去比較冷的問題,如人與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等等,則應該加以重視。如2002年文科綜合卷的“洞庭湖”和大綜合的“核能源”試題。還有一些問題如“西部大開發”和農業等問題,則因為與地理等學科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一般會采取比較曲折的辦法設計試題。比如2002年文科綜合中“絲綢之路”與中亞經濟合作問題,其實對應的就是西部大開發的主題。
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要學會對于熱點問題做出判別,對于一些十分復雜的熱點問題可做一定的冷處理,而對于一些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則應該加以特別的重視。
2.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考查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
近三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題,前兩年將50%左右的比重,今年又高達70%的比重,放在了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和借鑒古今中外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方面。如2000年(1)“美國羅斯福政府推行新政”;(2)我國宋代海上貿易;(3)明代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興衰;(4)西部大開發;(5)中國加入WTO達成協議等。
2001年(1)西部大開發;(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3)科技革命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4)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
2002年(1)歐元正式流通與經濟全球化;(2)我國古代對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友好往來;(3)加入WTO后,我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4)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5)洞庭湖區經濟結構調整;(6)古開封商業繁榮的興衰和今年城市建設的方向;(7)古“絲綢之路”和亞歐大陸橋的經濟意義,創造有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周邊環境等等,都突出地體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在突出考查考生藝術素養的同時,加大考查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內容。
例如從揚州瘦西湖因地制宜與借鑒園林藝術風格到圓明園薈萃了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精華,從清明上河圖北宋名畫到敦煌莫高窟宗教藝術寶庫,突出考查了考生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知識。高考命題設計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組織題干和選項,突出體現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親和性。
例如2002年春季北京試題26題題干“只要你對著飛馳的流星許個愿,你的愿望就能夠實現”,2002年夏季全國卷33-35題采用“月是故鄉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等詩詞;2002年夏季山西卷辨別運用“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審美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等等,較好地體現了這一命題思想,將理性思維(哲學常識)與感性認識(名人精典語錄或古詩詞)有機結合。
近幾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者在考查先進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方面占了較大的比重,如2000年“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戊戌維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和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主義者就封建專制問題提出許多思想主張”一題;2001年“歷史上思想解放與重大社會改革”6道選擇題;2002年山西新課程卷“儒家思想的變化”4道選擇題;2002年全國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兩道選擇題等等。
3.強調時政熱點的外殼,突出學科基本知識逐一展現
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設計者,在創設題目意境和社會焦點的背景材料時,強調時政熱點的外殼,突出引導考生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的社會科學知識。如2001年全國卷西部大開發只是問題的外殼,在這個外殼下,所要考查的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逐一體現出來。2002年全國卷“歐盟”問題,歐盟只是問題的“外殼”,在這個外殼下,地理學科知識和經濟常識、政治常識逐一體現出來。這樣做的意義并不完全在于考試本身,而在于讓書本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有什么樣的用途,讓這些“必要的”知識變成“有用的”知識而伴隨終生。
4.強調跨學科內容轉換自然銜接,盡量達到既不為服從主題而犧牲學科主干知識,也不為服從學科主干知識而支解主題
影響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質量的最關鍵題目是跨學科綜合試題,而設計跨學科綜合試題首先遭遇到的是選材的異常困難。命題設計得對現實生活中的材料進行處理,使其內容延伸,觸及到各學科的領域內,但在具體命題過程中,會出現為了服從主題而犧牲某一個學科或兩個學科主干知識的現象。例如2002年江蘇卷“美國插手中東地區”一題,地理學科為突出基礎知識卻支解了主題,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又如2001年中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重要問題,地理、政治考查的是主干知識,而歷史學科則犧牲了學科主干知識!胺侵拚蔚貓D的變化”一題,歷史、政治學科考查的是主干知識,地理學科則服務于主題。2002年《清明上河圖》一題則為理想的跨學科綜合試題,分析北宋后導致東京商業衰落的社會政治原因和這里黃河河段經常泛濫的原因,最后討論開封今日的城市發展與建設方向,該題既不為服從主題而犧牲學科主干知識,也不為服從學科主干知識而支解主題。由此可見,高考命題者在跨學科綜合試題的設計思想方面正逐漸走向成熟。
5.強調考查政治、歷史、地理主干知識,突出考查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在一份集合了政治、歷史、地理三門學科知識的試卷中,在考試時間又有限制的條件下,不可能全面涵蓋考生在中學階段的所有學習內容。因而決定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只能是考查政治、歷史、地理主干知識或可再生性的學科內容,突出考查學科內容以及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測試考生理性的、邏輯的思維過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檢測學生對知識體系整體的認識、理解和把握程度的目的。
例如近三年的全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地理學科考查的主干知識或可再生性學科內容密集在:(1)地圖和等高線的判讀;(2)區時、北京時間、地方時的應用;(3)氣候類型的判斷;(4)氣壓帶、風帶與天氣;(5)降雨的形成原因;(6)海水鹽度的形成因素;(7)河流徑流量影響因素;(8)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9)城市職能與城市環境保護;(10)農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因素;(11)澳大利亞自然地理概況的分析;(12)酸雨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等等。這些學科主干知識或再生性學科內容是地理學科的理論基石,對測試學生理性的、邏輯的思維過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與理科綜合相比,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之間自然綜合的內容較多,在以社會現實問題立意命題的過程中,文科綜合雖然真正的跨學科綜合試題比例只占20%,但從近三年高考閱卷情況來看,學生對跨學科綜合試題的處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多數原先被認為是尖子的學生正是在這一環節上出了問題,而一些原來被以為是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都得了高分。探究其原因是,尖子學生思維方式還沒有轉變過來,對跨學科綜合問題的闡述像以前“3+2”單學科論述題一樣,過深、過難、過泛,而中等偏上的學生回答跨學科綜合試題立足于基礎,用簡潔的語言擊中問題的要害,結果得了高分。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除非是極端的例子,一般而言,那些特別明顯的記憶性的題目被一些對于這些知識的運用的問題所取代。如“3+2”單科考試往往會側重于“是什么”的問題,而到了綜合則有可能會設計成“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因此在有堅實的“死知識的”基礎上,還要特別看重其“靈活運用”。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是建立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堅實的基本知識,當然也很難答題,因為試題設計畢竟不是“智力測驗”,與中央電視臺做的“開心辭典”和“幸運52”等也不同,試題所選擇的情景一般而言,與某一或幾個單學科的內容的聯系十分密切,只是其考核重點有了變化,不是在檢測學生是否認識了事物的“點、線、面”,而在于“了解和識別事物的整體結構、功能和作用”。
同樣在試題的答案設計上也體現了測試考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由于綜合試題設計的靈活性決定了其答案設計的靈活性。在一些題目上還特別注明了加分的因素。許多考生和老師由于思維方式還沒有轉變過來,所以在試題設計上往往是求多求全,而忽視針對性。就拿近年來的哲學常識試題而言,主要是要求從哲學角度去分析一個問題或一種現象,并沒有要求你答出原理本身的內容,但許多學生依然用更多的篇幅來回答原理本身,這就損失了許多時間,從而使得真正要求回答的問題不能充分展開,做了許多無用功。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周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