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9日電 今天出版的中華工商時報撰文指出,《電信法》應著力解決當前通信市場上的是互聯互通和價格戰等問題,并非越早出臺越好。
附:《電信法》出臺又怎樣
《電信法》何時出臺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人們熱切希望《電信法》早日出臺反映出這樣一層意思,即現行的監管制度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到目前為止,我國出臺的電信方面的行政法規分別是1993年9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條例》以及同月頒布實施的《電信管理條例》等,如果這些法規被不打折扣地加以執行,則也不會引發人們對《電信法》的超常關注。
當前通信市場上最讓人頭疼的是互聯互通和價格戰兩大問題,前者導致網間通信不暢,影響全網安全運行與市場秩序,而后者最終導致“增量不增收,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負擔,遺留財務風險。
而這些問題原本是可以在《電信管理條例》的實施范圍內得到解決的。
雖然這樣的行政法規權威性不如《電信法》。
然而,為什么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國務院明確規定國內的電信監管機構就是信息產業部。但事實上,國內的電信監管卻是雙雄并峙,信息產業部管理著電話網和互聯網,廣電總局管理著有線電視網。
《電信管理條例》對電信一詞明確定義:即“利用有線、無線的電磁系統或者光電系統,傳送、發射或者接收語音、文字、數據、圖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動。從這一條來看,廣電網也應在《電信管理條例》的管理范圍之內,然而,特殊的國情使得信息產業部無法將監管之手伸向廣電網。
此外,雖然信息產業部希望電信和廣電能實現對稱開放,但廣電總局表示,廣電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對外開放的,在中國加入WTO的條款當中,也沒有規定廣電要對外開放。
這些理論和實踐上的錯位,導致各個市場主體和潛在的進入者感到迷惑。
除了這些理論問題,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執行乏力。
《電信管理條例》層面能解決的問題原本是有益于各方的,但在執行時卻普遍遭到非議:老運營商一肚子不滿,認為在執行《電信管理條例》時,對新興運營商有利的互聯互通條款立馬得到細化、補充,而對中國電信普遍服務的補償卻無聲無息。而新運營商則抱怨說監管部門偏袒老運營商,有法不依,對于違規行為懲戒力度不夠。
前不久有關官員曾說過,如果中國的《電信法》再不出臺,中國的電信企業就無法可依,在互聯互通、集團用戶的開發和市場分割問題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尺度。
的確,在解決有效競爭、非國有資本的進入和市場監管問題時,首先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法律問題。
但法律不是一天內產生的,條例和管理規定是法律的基礎,如果連這些都不能得到保證,即使《電信法》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在短時期內出臺,結果又能怎樣呢?
監管措施和監管邊界其實是已經有據可依的,但到了實際執行時卻人為地制造了難題。法律的制定必須保證其嚴肅性和長期有效,與其倉促間推出個夾生的《電信法》,還不如踏踏實實作些基礎性的工作,把現有的條例和法規用足用好。(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