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久久為功 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李春暉)自7月24日政治局會議以來,中央和地方及時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覆蓋廣泛、定位精準、亮點頗多,并且已初獲成效:近期陸續公布的8月份經濟數據顯示,PMI、CPI、進出口、信貸和社融等多項指標呈現改善態勢。
那么下一步應該如何施策?是靜待已有的政策效力發酵,還是持續加力穩增長?9月14日,人大重陽宏觀形勢論壇(2023年秋季)“疤痕效應與中國經濟復蘇:新挑戰與新機遇”研討會在京舉辦,專家學者們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政策走向進行了評估與研判。
“穩增長”應久久為功
8月份主要經濟指標近期陸續公布,CPI、PPI、信貸、社融、進出口等數據都顯示出中國經濟景氣狀況已經跨過了7月份的低點,開始企穩回升。并且由于政策效果具有滯后性,預計前期“穩增長”政策的利好效應會在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中持續體現。
“政策對形勢變化的反應是及時和適度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部主任孫學工表示,年中以來,政策更加密集出臺,主要是由于二季度以來經濟恢復進程有所波動,一些指標兩年平均增速有所回落,為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改善市場預期,促進經濟持續恢復,在消費、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新的增量政策。
他認為,宏觀政策要兼具前瞻性、動態性和適應性,既要預判形勢提前做出安排,也要及時對形勢新變化做出反應。
經濟數據向好不代表可以盲目樂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表示,在看到經濟恢復向好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經濟回升的基礎仍不牢靠的,信心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
他表示,疫情期間居民的就業、收入、信心都受到了很大影響,這種“疤痕效應”不是甫一調控就能解決的。鼓勵消費、提振信心又與就業、經濟整體狀況密切相關,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此需要持續不斷地推出經濟促進舉措。
“擴消費、促投資、提信心都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張軍擴稱。
專家的論斷也很快得到了驗證。14日傍晚,央行“官宣”了年內第二次降準:于2023年9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預計此次降準將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5000億元,為實體經濟“真金白銀”注入實惠。
改革仍需向縱深推進
在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布了《“小修小補”刺激不夠,“大開大合”改革才行——2023 年夏季以來經濟政策回顧及建議》研究報告。
報告提出“要拼經濟,更要拼改革、拼開放”,并從“完善公平、中性的市場主體競爭環境”、“建設包容性、現代化的金融體系”以及“推進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三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深化建議。例如,優化創新地方政府的債務的結構,緩解地方債最后一公里的風險;厘清普惠性、商業性金融業務的界限;適時優化房地產金融和監管政策等等。
孫學工表示,在改革方面,近期相關部門出臺了支持民企、企業改革、完善負面清單等多項改革措施,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夯實經濟恢復基礎。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益更加交織、矛盾更加復雜,推動改革需要更多智慧和更大勇氣。
“更多的改革將會促進更多的經濟增長,我們也對未來中國的經濟充滿了信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
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研討會期間,國際投資公司賽德思集團董事長王雷(Rani Jarkas)發布了《外資眼中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報告稱,在經歷了新冠疫情引發的波動后,中國經濟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中國在制造業上的絕對優勢已從主要依靠低成本生產和工藝的“世界工廠”轉變為多種技術的創新者。在一些重要戰略性新興行業中,中國已取得突破并占據全球領先地位。雖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拖累了中國經濟,但是中國的平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率只有0.45%,遠遠低于美國(3.4%)和英國(2.5%)。
“中國保持了靈活的宏觀經濟框架,能夠適應并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動態條件,同時為任何宏觀經濟波動和外部沖擊提供緩沖。”王雷表示。
根據賽德思集團的分析,中國將受益于一批有望成為新增長引擎的新興行業,包括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5G/6G。
“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應該比一些分析師或經濟學家描述的光明得多。”王雷稱。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