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創新創業,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國際合作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需。”
HICOOL 2024全球創業者峰會日前在北京閉幕,這句話成為參會者的共識。
來自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萬名科創人士、500余家高科技創新企業、上千名投資人參會,峰會全球合作伙伴已達161個。
這是一場科創精英競逐“新質生產力”,尋找擴大合作機會的“全球創業者嘉年華”。
國際化參會陣容的背后,透露出一個清晰信號:科技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與開放共享。
峰會期間,亞洲柏林峰會CEO馬丁·勞森伯格對三里河表示,中國正向創新創業者張開雙臂,“在人工智能等領域,我們必須合作,這就是我看到的未來機會所在”。
在游戲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后,《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皮特·韋斯特巴卡,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他告訴三里河,已與中國同事們合作開辦了一家留學機構,并指導中國學生如何創業。
全球創新創業者的實際行動,展示出中國的磁吸效應。
這種“吸引力”源自中國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推進。多年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少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引發生產力核心要素變革,進而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京大學創新學社是本次峰會受邀高校學生社團。尚敬捷副會長對三里河說,作為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年輕人,深刻感受到學校和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持與幫助,“學生們平時很難直接接觸到產業上下游,對創業有很大的距離感。峰會的最大價值就是將距離抹平,讓我們能夠零距離介紹自己、了解別人”。
這種“吸引力”源自中國對國際合作的開放胸襟。中國的科技創新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峰會期間,來自贊比亞的創業者、上海薩薇薇貿易有限公司創始人Milimo Zumbunu對三里河說:“中非合作為雙方帶來了很多好處。我們在中國開公司,中國沒有限制我們。同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打交道,讓我們實現了快速學習和成長,從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
現在,中國已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蛟龍號”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科考,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探測月球,都是中國與世界在科技領域共謀發展、共享成果的生動實踐。
這種“吸引力”源自中國對人才流動的政策利好。中國持續實施海外人才集聚政策,搭建一流創新創業平臺,優化外籍人員出入境便利政策,推動天下英才“逐大勢而動,擇熱土而棲”。
“這里有最好的人才資源和科研生態,投資人、高校科研人才、生物醫藥企業、實驗室集聚,北京歡迎創業者!”納析科技創始人李棟認為,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北京,為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謀創新、求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鮑淑君向三里河表示,中國將與世界共享資源和市場,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探索互惠互利的全球合作新模式。
(“三里河”工作室)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1日 14:53:37
- 2025年01月21日 11:49:48
- 2025年01月21日 08:07:22
- 2025年01月21日 07:20:13
- 2025年01月21日 0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