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的成因、特點以及我國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動和預測情況做出解析。
玉樹地震為前震—主震—余震型 烈度不超過9度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介紹,玉樹地震發生的斷裂帶為風火山斷裂帶,從地況的角度來說,屬巴顏喀拉地塊的南邊界。該地區自1900年以來200公里范圍內沒有記錄到7級以上的地震,相對來說屬于不太活躍的地震帶。
他介紹,由于玉樹地震之前,即14日5時39分發生過一次4.7級地震,主震發生后,又發生了6級地震,因此,目前專家對玉樹地震的定位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活動可能較為豐富。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至4月15日16時,已記錄余震總數829次,3.0級以上余震9次,其中6.0級至6.9級地震1次,5.0級至5.9級地震0次,4.0級至4.9級地震3次,3.0級至3.9級地震5次。
地震臺網中心判斷,玉樹地震最大烈度大概為8度強。8度地區集中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東西七八十公里,南北二十公里左右的區域。
受災區域分布較為集中 救援力量已基本能滿足災區需求
對于目前正在緊急展開的救援行動,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黃建發認為,現已抵達玉樹的救援人員,包括專業救援隊和解放軍、武警部隊等隊伍的救援人員已經有數千人,此外還有幾千人在趕往震區的路途中,救援力量已基本能滿足災區需求。
他說,與汶川地震相比,玉樹地震受災區域分布較為集中,便于搜救,但由于倒塌的建筑物以單層土木結構的房屋為主,土坯房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坍塌,不像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物倒塌后可能還會有安全空間。因此,玉樹地震中被壓埋的人員死亡率可能較高。
他建議,將后續工作重點放在傷病員的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上。
應當重視地震頻發、地震增強的態勢
自2009年7月至今,9個月內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共發生24次,平均每個月達到了2.6次,高于以往百年的每個月1.6次的平均水平。
是否“地球已經被調成震動模式”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研究員孫士鋐認為,從頻度、強度上來說,全球地震活動水平都高于歷史上的平均水平,可以說進入了相對活躍的階段,主要的地震活動集中在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
他說,中國作為多地震國家,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應該高度重視地震頻發、地震增強的態勢。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介紹,我國地震活動呈現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的特點。
從上世紀到現在,全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3000余次,6級以上地震800余次,其中8級和8級以上的地震11次,中國大陸面積占全球大陸面積的十四分之一,而地震卻占全球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自公元前1831年有記載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的8級以上地震達19次。本世紀以來,全球發生13次八級以上特大地震。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有2次。
在我國大陸,所有的省份都發生過五級以上地震。其中31個省份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9個省份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大陸地區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在40公里以內。
地震預測仍是世界科學難題 科學應對很重要
張曉東說,經過40多年地震預報的實踐和探索,人類掌握了一些地震預報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是在一定條件下對一定類型的地震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地震預報。如果要精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和地點,目前全球的地震科學家都難以做到,預報成功率很低。因此,地震預測仍然是世界的科學難題。
他認為,加強地震知識的宣傳和普及非常重要。由于地球本身由塊體組成,這些大的塊體邊界都是地震多發地區。中國大陸還有一些次級構造的塊體,這些構造塊體的結構也是地震發生的地區。這些構造塊體不是靜止的,而是在運動的,總會積累能量,到承受不住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因此,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首先應當了解這個基本知識。其次,要掌握地震發生以后緊急避險方面的知識。如進行應急演練、快速有序避險,科學應對地震,以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記者 胡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