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0年2月10日,江蘇省美術館新館舉辦試運行開幕展,《大師大家——新金陵畫派·江蘇書畫家作品展》是其三大展覽之一,主要展出長期在江蘇工作、生活,或江蘇籍的29位藝術家的精選作品。圖為《大師大家——新金陵畫派·江蘇書畫家作品展》上,吳冠中照片和作品。資料:吳冠中,著名畫家。191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1942年畢業于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 中新社發 姚俊 攝
“我也真正愛西方繪畫之美,東也愛,西也愛,愛不專一,實緣真情,非水性楊花也。”
6月25日深夜,91歲的吳冠中因病在北京醫院逝世。雖然藝術家生命已經“歸零”,但吳冠中留下的筆墨丹青,卻成為一筆永恒的社會財富。吳冠中是當代中國畫壇泰斗級的人物,在世時曾于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一流美術館舉辦過多次個展,榮獲法國文化部最高藝術勛章,并被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吳冠中的畫作在拍賣行中受到熱捧。這個生于江南卻一生漂泊的大師,將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了丹青水墨。
橫站中西之間
早年在國內的時候,吳冠中跟隨林風眠和潘天壽等大師學習中國畫,其文化修養與藝術訓練都是中國式的。1947年留學法國后,吳冠中進入了國立巴黎高級美術學院,師從蘇佛爾皮教授學習西方油畫。二戰后的巴黎畫壇,崇尚自由之風,蘇佛爾皮是巴黎畫派的重要成員,他把繪畫藝術分為兩路:小路藝術娛人,大路藝術憾人。并且,他還把繪畫分為兩類:美和漂亮。當蘇佛爾皮評價學生的畫作時,如果他說作品“漂亮”,便是一種貶低,學生應該警惕。在法國學習的三年中,吳冠中游覽了歐洲大大小小數十個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法國的自由之風中,吳冠中逐漸確立了中西合璧的美術思想。
中國畫家留洋后,就會漸漸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成后留在異邦的畫家們,如吳冠中的同學趙無極。他們主觀上竭力保持其“中國”的背景,在西方大力倡導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但實際上他們已深深融化到西方的傳統中去了。另一種是在西方學成歸國的畫家們,如徐悲鴻和吳作人。這些畫家在回國后就迅速丟棄了油畫,返回到了中國水墨畫的范疇中,這也許正是他們回國的原因。在這一群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幅幅油畫和水墨畫,油畫寫實,水墨畫寫意。但這兩者的關系并不是融合,而是交替出現。這讓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在面對西方繪畫技巧的迅猛發展時,失去了自身的轉變與回應的能力。
吳冠中選擇了一條和他們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在中國傳統水墨畫和西方油畫這兩方面都堅持著。這來自于他在法國受到的影響,即在藝術上過分強調地域和民族的差別沒有多大意思。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一向著眼于中、西方審美之共性。我愛傳統繪畫之美,并曾大量臨摹,深切地愛過,仍愛著。我也真正愛西方繪畫之美,東也愛,西也愛,愛不專一,實緣真情,非水性楊花也。”
在吳冠中的油畫作品中,他運用了中國畫用筆模仿的技法,在大片的潑墨中用細小的線條做精致的勾勒;他也講究“氣韻”,把這一中國畫傳統的美學范疇引入了油畫中。在對線條的運用上,吳冠中結合了水墨畫的線條勾勒,以及線條的重疊來營造形象的輪廓,創造性地用交錯重疊的毛筆線條構成形象,在他的一些講究構圖的作品中,線條多起連接平面的作用,畫面上準確而流暢的線條與細致的構圖比例融合,產生出了有條不紊的排列效果和絕妙的審美體驗。他手握蘸滿墨汁的毛筆,以中國式的氣韻盡情揮灑,但內在里,他手上的毛筆在紙上的運動卻是以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做引導。有人試圖將吳冠中的“線條”納入中國畫的范疇之中,又有人試圖將他的構圖做西化的理解,均難以自圓其說,這即是合二為一的最高境界。
“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
在當代畫家中,吳冠中的畫品極具收藏價值,而他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也是當代中國畫家中最高的。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在香港包兆龍畫廊舉辦了一場“吳冠中回顧展 ”,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在40分鐘內就被人買光。《交河故城》是吳冠中的代表作,被學術界認定為其一生藝術造詣的里程碑。這幅畫在2007年曾拍出 407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造了當時中國在世藝術家全球最高成交記錄。而在瀚海2010春季拍賣會上,吳冠中1974年畫的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最終以57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在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最高的中國在世藝術家中,吳冠中在2007年排名第一,張曉剛在2008 年排名第一,但張曉剛在2008年的成交總額比吳冠中在2007年的成交總額少了7000萬元人民幣。自2000年以來,吳冠中的各類作品總計成交 1417件,均價達125萬元。他的17.8億元的成交總額,在中國古今所有畫家中,僅以0.4億元之差略遜于齊白石。
這些顯赫數字的背后,是吳冠中對于自己畫品的異于常人的執著。和同時代畫家相比,吳冠中是一個產量頗高的畫家,他旺盛的創造力讓他的作品以數千計。但是多年以來,吳冠中始終保持著燒自己畫的習慣。1966年,他把自己回國后畫的幾百幅作品和從法國帶回來的外國畫冊和書籍全部毀掉然后燒掉;1991年,他的畫在市場上價值已經非常高了,但他還是把自己十多年來的不滿意的作品集中起來,一次性燒毀了200多張作品。這個舉動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
對于這一舉動,吳冠中給出的解釋是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他說,“作品表達得不好,一定要毀,古有‘毀畫三千’的說法,我認為那都是少的!” 這一方面源于吳冠中對自己畫品質量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多半還是受了他在法國經歷的影響。在法國留學的時候,吳冠中在學習和游覽美術館的間隙,總會走上法國的街頭,觀察那里的風光、建筑和民風民俗。有一次,他在巴黎的街頭遇見了幾個靠幫別人畫肖像為生的畫師。他們幫別人畫出肖像后,只要顧客不滿意,他們就把畫作撕掉重新畫,一點也不可惜。吳冠中那時還年輕,心中把繪畫視為一門神圣的藝術,既不能想象靠這門藝術在街頭糊口,也不能想象把自己的畫作撕掉。經歷了這件事之后,吳冠中才知道,其實畫是可以撕的,只要能讓下一幅的質量更好。
除了燒畫行動之外,吳冠中晚年把大量心力花在了打假上面。隨著吳冠中名聲和畫作價格的逐漸攀升,打著他名號的偽作陸續出現,有的還上了拍賣場公然叫賣。對于這些偽作,吳冠中毫不含糊,直接對簿公堂。1993年11 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并公開賠禮道歉。最終,吳冠中勝訴。2005年12 月11日,一幅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在北京瀚海拍賣公司拍賣,2008年7月1日,經吳冠中親自辨認,確定該畫為偽作,他還在畫上親筆簽上“此畫非我所做,系偽作”的句子。吳冠中說:“現在拍賣行所拍的假畫都編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聽的,但假畫就是假畫。”
“我一直想說真話”
中國傳統有一個說法,叫做“文如其人”。對于吳冠中,則是“畫如其人”。他一輩子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也敢于講真話,哪怕得罪權勢階層或既得利益者。吳冠中坦言,魯迅先生對他影響最大,是他“精神上的父親”。他曾說,“說真話、講真話是魯迅給我的影響,我用幾十年的人生去實踐這一點。”
吳冠中回國以后的第一句真話,就是針對中央美院的教育宗旨而講的。那個時候,以徐悲鴻院長為首的中央美院教授群體倡導現實主義,并把它貫徹到了美術教育和實踐中。那個時候的吳冠中剛從國外回來,在弘揚現實主義的課堂上,他大講特講繪畫的多樣性,還把自己從法國帶回來的三大箱繪畫圖冊帶到課堂上,拿給學生們看。他在課堂上講波提切利、尤特立羅、莫迪利安尼、塞尚、梵高等西方美術大師。而當同學問有無列賓的畫冊時,吳冠中連列賓是誰都不知道。課后查法文美術史,好容易才發現了列賓的名字,原來是一個俄羅斯畫家,但只有寥寥幾行字介紹。
在隨后的整風運動中,吳冠中被調到了清華建筑系,課堂上不能講真話,畫畫也不自由,他只有在風景畫中聊以自慰。隨著“文革”的結束,改革開放的到來,壓抑很久的吳冠中得以講真話了。1979年,在當年中國美協的一次理事會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炮,“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這樣的第二,永遠是第二,藝術永遠上不去。我說,這個看法有問題,應該辯論。”言畢,現場鴉雀無聲,沒人敢接他的話。
吳冠中的晚年,依然不改說真話的習慣。看慣了美術圈里的是非,2007年3月,在政協文藝小組會上,吳冠中就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當著分管文化的中央領導的面,建議對畫家實行“以獎代養”,這其實是說畫家是被體制“養”著的一個群體。
如今,吳冠中已經輕掩畫卷,走進了歷史,是非榮辱,都已不再重要。用他自己的話說:“時代的變遷,個人的經歷和年齡鑄造了今天的我,無從后悔,無可自得,自己無法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倒是可作為別人的借鑒,蓑草乃新苗之肥。”
文\本刊特約撰稿 夏廈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