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城市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力量:歷史應靠人民保護

        2010年07月12日 14:14 來源:瞭望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城市遺產保護中的公眾力量

          從2007年的北京東四八條保護到2009年的梁思成故居保護、南京老城南保護、天津五大道保護,幾次文化保衛戰的成功,顯示出日益崛起的公眾參與的巨大力量

          文/姚遠

          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在今年6月13日——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之際,出席“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頒獎典禮并發表講話。他指出,保護文化遺產絕不僅僅是各級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專利,只有廣大民眾真心地、持久地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障。他對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參與作出高度評價,認為志愿者和社會人士顯示了“不可低估,無可替代”的力量。

          回顧近年來我國城市遺產保護的歷程,事實正是如此。各地公眾參與保護取得的實績已經表明,通過公眾參與、專家咨詢、輿論監督,和政府決策形成良性、有序的互動,完全可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公眾參與的力量

          這些年古城保護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廣泛的公眾參與,都凝結著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在北京、南京、福州、天津、哈爾濱、武漢、常州、定海等城市,從專家學者到志愿者,從記者到普通市民,在古城命運的歷史關頭,許多人懷著對鄉土的熱愛,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一次又一次地沿著梁思成先生、朱偰先生的足跡,以實際行動捍衛古城應有的尊嚴。從2007年的北京東四八條保護到2009年的梁思成故居保護、南京老城南保護、天津五大道保護,幾次文化保衛戰的成功,顯示出日益崛起的公眾參與的巨大力量,其中的豐富經驗值得關注。

          一是當地民眾和志愿者積極努力。在很多歷史街區的保護中,既有當地居民團結一心,守護家園的努力,也有許多市民拍攝記錄,并通過市長信箱、BBS、博客等方式表達善待古城的期盼。日益活躍的文保志愿者和民間組織,在推動北京、南京、天津、哈爾濱、武漢等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的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是民意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奔走呼吁。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以提案、社情民意、集體調研等多種方式,不斷呼吁加強古城保護。一大批老專家和知名學者為保護古城,奔走呼號,引起了決策層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三是媒體積極報道。例如在北京的梁思成故居保護中,《新京報》率先報道并跟蹤,《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隨后跟進,呼吁保護,而《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刊登不同意見,兩派意見激烈交鋒,在形成公共事件后保護終獲成功。在類似的古城保衛戰中,往往既有中央媒體的權威關注,也有都市報的持續監督,并同網絡形成互動,成功地塑造了公眾議程。

          四是政府主管部門積極回應。公眾參與的熱忱,只有得到行政機關的積極回應,才能收獲良性的成果。去年10月以來,天津、北京、哈爾濱、南京、武漢等地的志愿者和民間組織,多次依法提出文物認定申請,配合主管部門從推土機下搶救了梁思成故居等一大批文物建筑。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黑龍江文保志愿者團隊在冰天雪地中義務調查中東鐵路,將許多重要的車站、橋涵納入普查范圍,并推動了文物部門將綿延四省區的這一線性遺產整體申報國保單位。

          公眾參與的力量,不僅保護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街區,也在法律、規劃層面推動了制度性進步。1999年的定海古城保護加速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出臺。近十多年來,北京的美術館后街22號、曹雪芹故居、孟端胡同45號、南池子等胡同、四合院保衛戰,促成了“掛牌保護院落”的設立,影響了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舊城整體保護”的提出,推動了“修繕、改善、疏散”漸進保護政策的制定。南京老城南的保衛戰,不僅加速了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出臺,也使南京繼北京之后,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老城整體保護”、“不得大拆大建”和“鼓勵居民按保護規劃實施自我保護更新”等重要原則,從全局上對名城保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依靠群眾保護文物的傳統

          各地城市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再一次表明,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歷史也應當依靠人民保護。志愿者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實際行動,履行了《文物保護法》規定的保護文物的公民義務,行使了《憲法》授予的對任何國家機關提出建議的公民權利。而我國文物事業的法制建設,則為公眾參與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回顧60年歷史,新中國文物保護的指導思想,排除了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始終沒有偏離正確的軌道。不論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文件,還是中央領導的有關指示,都一以貫之地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自始至終堅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文物。

          1956年,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簽發的《國務院關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國二文習字第6號),要求建立文物保護單位制度,開展文物普查,強調“必須發揮廣大群眾所固有的愛護鄉土革命遺址和歷史文物的積極性,加強領導和宣傳,使保護文物成為廣泛的群眾性工作”。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有“為保護文物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斗爭”以及“在文物面臨破壞危險的時候,搶救文物有功”等事跡的單位和個人,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

          1987年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國發〔1987〕101號),提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要全社會提倡‘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新風尚”,“把執行黨和國家保護文物的政策變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1992年和1995年,國務院兩次在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保護原則,并提出文物保護“五納入”政策。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在1992年西安會議上指出:“文物是人民群眾制造的,保護文物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事實證明,只有動員廣大人民群眾關心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實行文物單位、執法部門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文物保護工作才有廣泛的基礎,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根據兩次西安會議提出的精神,1997 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國發〔1997〕13號),明確保護是利用的前提,要求發動、組織人民群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根據實際需要建立群眾性的文物保護組織,盡快改變許多文物實際處于無人保護的狀況,提出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并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

          公眾參與名城保護的新機制

          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城鄉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面對一些地方大拆大建之風,公眾參與城市遺產保護的熱忱越發高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下,文物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公眾參與保護提供了更多的機制保障。

          2003年9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對謝辰生先生關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來信作出批示:“贊成,要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古都風貌,關鍵在于狠抓落實,各有關方面都要大力支持。”同年9月8日,溫家寶總理對謝辰生先生的同一封來信作出批示:“保護古都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建設的一件大事,各級領導必須提高認識,在工作中注意傾聽社會各界的意見,嚴格執行城建規劃,堅決依法辦事,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不斷改進工作。”(引自北京城市規劃學會:《胡同保護規劃研究》,2005年2月,第33頁)

          2006年,中國設立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就此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列入“著力解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強調相關重大建設項目,必須建立公示制度,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2008年7月1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不僅規定歷史文化名城應當整體保護,還要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的有關建設,應當經過專家論證、舉行公示或聽證的程序,征求公眾意見。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文化部《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首次賦予了公民申請認定文物的權利,并通過行政復議、申請仲裁、召開聽證會等一系列機制,保障這一權利的有效行使。

          這些法規文件的出臺,是我國文物法制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它們不僅同新中國60年依靠群眾保護文物的指導方針一脈相承,也是進一步在文物保護事業中貫徹黨中央提出的“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而以機制化的措施在文物保護事業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近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已經昭示出這樣的前景——公眾參與城市遺產保護,一定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國人對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也逐漸產生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因此,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事業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而更加廣泛的公眾參與,必將繼續顯示出“不可低估,無可替代”的力量,并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

        參與互動(0)
        【編輯:張中江】
          ----- 文化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日本女优天堂网页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