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拍磚”新版《紅樓夢》
專家和導演剖析50集電視劇在還原文學巨著上的藝術得失
從指出到指責,從叫喊到叫罵。伴隨50集新版電視劇《紅樓夢》播出時的超高收視率,是網絡上一片爭議、責難的超高人氣。對黛肥釵瘦的演員外形不認同,銅錢頭、貼片妝的人物造型有非議,臺詞、旁白、音樂乃至最重要的劇情等等,各方爭論的焦點幾乎涵蓋了電視劇的全部。80后、90后用《紅雷夢》《青樓夢》之類無厘頭的改名來表達自己對新版《紅樓夢》的失望和憤怒。
新版《紅樓夢》主創團隊、有《紅樓夢》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以及以80后、90后為主的網民,這三方分別通過自己的話語渠道驗證“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寶黛釵”的道理之外,他們的爭論又共同指向了一個目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尋求對《紅樓夢》這部中國最偉大文學作品的大眾審美取向的基準線。
在這一次關乎藝術和文化領域的爭論中,80后、90后的聲音無論對錯,都被認真傾聽,他們不再被主流意見視為少不更事的群體。
面對簡單、極端的批評不能心平
以知天命的年紀干了件很不安于天命的事。
50集的新版《紅樓夢》昨天終于在東方電影頻道播完了。經歷了近一個月的網民乃至媒體的爭議、辯解之后,李少紅感覺這一段日子要不停地面對媒體,想著該怎么表達自己的觀點,怎么去講話,其辛苦程度并不亞于拍戲。
如果沒有當年的走馬換將、臨危受命,李少紅如今應該是遠離風暴中心的旁觀者,可以隨心地叫好或批評。換種身份,風輕云淡的做派自然就在話語間顯露,就像楊瀾對記者所說:“最近工作忙,沒有好好看過新版《紅樓夢》,但作為李少紅的好朋友,我肯定支持她,相信她的藝術功力。”相形之下,李少紅在近一月里不停地接受全國媒體的采訪、上節目,偶爾口無遮攔幾句,就會被冠上“怒斥”的帽子,引來噓聲一片。
“將來若有機會,還讓你拍《紅樓夢》,這活接嗎?”電話那頭的李少紅沉默良久。對于這個提問,斷然拒絕,似有一朝蛇咬、十年怕繩的露怯;立馬應承,又豪勇得近乎無知者的無畏;沉默,更多代表著思考和面對《紅樓夢》所抱有的敬畏之心。
壓力之下,毫無懼色。那是手表的廣告詞,即便內心再強悍的人,面臨如此的“言論圍剿”,壓力也是巨大的,更何況,李少紅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個強悍的女人。不過,李少紅堅持認為,電視劇中很多對原著獨具匠心的理解,是被誤讀或那些言論者根本就不想讀而急著發言搶眼球。
論及被80后、90后詬病最厲害的黛玉和寶釵的人物形象,李少紅說:“黛玉和寶釵是內心不妥協和妥協的兩個代表,她們的生活態度并無高下、對錯之分,這其實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我對這兩個人物塑造時的總綱。”
李少紅認為,簡單、極端的批評意見并不能有助于藝術的提高,同時也不能讓她心平氣和。
翻拍者是推廣《紅樓夢》的功臣
《紅樓夢》和其他經典名著每一次被搬上熒屏的經歷,對主創團隊而言都是一次風險巨大的行為。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表示:“只要一說翻拍《紅樓夢》,就會有幾百萬人來指點你,這個要這么拍,那個要那么拍,李少紅其實很不容易。”馬瑞芳表示,翻拍者在推廣、普及經典名著上是功臣,“我一直認為王扶林、李少紅他們才是推廣《紅樓夢》的功臣,我們要給他們足夠的尊重。”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孫遜說:“現在有一種現象叫經典代讀,越來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轉而從根據原著翻拍的影視作品去了解原著。新版《紅樓夢》在推廣原著上的作用肯定是積極的。”孫遜建議觀眾們若想更好地欣賞電視劇,可以拿本原著對照著看,他自己在看新版《紅樓夢》時就是這樣做的。
87版《紅樓夢》的編劇周嶺也是翻拍名著的力挺者,他說:“我主張不斷翻拍經典著作,因為每次翻拍都會體現出那個時代的特色。”
被戲稱為“紅粉”乃至“紅托”的80后、90后觀眾群體的出現,以及和他們在網上互相“拍磚”、打嘴仗的同齡人,以雙方辯論的文字來看,通讀過原著的占了大多數。這本身,已經成了新版《紅樓夢》推廣、普及原著的例證。
對《紅樓夢》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隨著電視劇昨天的首輪播出完畢,我們試著在情緒宣泄之后,在相對平和的語境和心情下,不再糾纏于一些被人反復爭論的細節,來傾聽各方的聲音,來審視新版《紅樓夢》在還原文學巨著上的藝術得失。
關于新版《紅樓夢》是否忠實原著的問題,一直存在很激烈的爭論,甚至有人指責李少紅沒有心存敬畏地拍片。對于這種口水仗般的指責,李少紅感覺很委屈。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冉冉認為,新版《紅樓夢》因為體量變大,所以在細節上打磨很精致,力求忠于原著的意圖還是表現得很鮮明。“但是,細節真實更襯托出整體的荒誕。李少紅試圖還原經典的路走偏了。”
針對新版《紅樓夢》中寶黛釵愛情戲份的處理,以及被網友惡搞為《青樓夢》等行為,王冉冉表示,這是李少紅對曹雪芹筆下《紅樓夢》所表達的“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這個情并不僅僅局限在愛情上。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情文化是非常發達的,儒、釋、道三家都有關于情文化的教化,馮夢龍將之稱為情教。缺乏了曹雪芹筆下蘊涵的人文高度,在處理情文化時,電視手段本該充分發揮深入淺出的特長來展示通俗化,但是卻被簡單處理得庸俗化甚至鄙俗化。”
王冉冉講到自己的一個學生曾在家讀《紅樓夢》時,被其父親撕書。因為學生的父親認為,賈寶玉是個問題少年,早戀、厭學,看《紅樓夢》會讓孩子學壞。“這種觀點在大眾中是普遍、長期存在的。87版《紅樓夢》幾乎是回避的態度,而新版《紅樓夢》試圖去講清楚,但是從編劇到導演對此的理解都達不到一定的人文高度,同時又缺乏對傳統文化素養的積累,那么即便有心要忠于原著,也只能做到形似而非神似。”
鏡頭處理平和含蓄,有貴族氣質
關于新版《紅樓夢》的畫面鏡頭,基本評論為“《紅樓夢》亦真亦幻,情景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導演李少紅在這方面顯然沒少下功夫,色調夢幻,鏡頭虛實交替,很有夢幻的感覺”。但很多意見認為,畫面陰森恐怖,搞得像《聊齋》或《猛鬼街》。而關于音樂,最多的負面聲音是“鬼氣森森”,而李少紅認為頗具神來之筆的昆劇元素,也被習慣了電子舞曲、街頭音樂的年輕人視為“硬裝榫頭”。但記者也聽到一些力挺的聲音,他們認為畫面很唯美,音樂也具有獨特的魅力。仔細分析,這些力挺的80后、90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歐洲電影的情結,其中不少人還有歐洲的留學或工作經歷。
事實上,這并不奇怪。讓記憶稍稍延伸,兩年多前,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也是電視劇的總制片人韓三平對媒體說,新版《紅樓夢》要打到法國,打到歐洲去。
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語系的倪亦斌博士前不久在復旦大學演講時,對譯壇泰斗楊憲益先生和妻子戴乃迭女士合譯的英文版《紅樓夢》進行了勘誤。2009年3月,倪亦斌所著的關于《紅樓夢》第五回提及的《燃藜圖》考證文章在《紫禁城》月刊發表。
中西結合的學術背景,令倪亦斌看待新版《紅樓夢》時,視角相當獨特。他說:“從畫面印象的角度來談,87版《紅樓夢》像京劇,色彩濃烈,氣氛熱鬧。這很符合歐洲人眼中的中國文化,但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僅僅是如此嗎?”倪亦斌認為,新版《紅樓夢》鏡頭處理得很平和、含蓄,具有貴族氣質。“李少紅在此劇中對鏡頭感的把握很接近Merchant&Ivory電影公司的風格,這家公司拍了一系列19世紀歐洲鄉村題材的電影,其中很有名的一部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新版《紅樓夢》顛覆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印象,但更符合歐洲主流審美情趣的標準,從市場推廣的角度而言,肯定會比87版具有影響力。”
關于音樂,有叫好者在網上寫道,“一聽就有種將耳朵叫醒的興奮”“是中西合璧的精靈產物”。倪亦斌說:“這應該是典型的朱爾·馬斯奈(Jules Massenet)的音樂風格。”法國作曲家朱爾·馬斯奈出生于1842年,音樂評論界普遍認為,他的旋律有“撩撥人心”的作用。
關于海外市場的開拓,對投資方而言可能更多著眼于利益的獲取。但若新版《紅樓夢》真能因此而在歐洲主流市場傳播,那么對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李少紅的審美眼光和藝術功力可能會在世界的另一端也獲得認可和共鳴。
記者 羅震光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