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近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揭秘《唐山大地震》出爐過程,稱該片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向現代化過渡中的一個重要成果,直言——
在情感的天平上永遠向弱勢傾斜
提起正在熱映的《唐山大地震》,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感觸頗深,三年多來他作為一個電影工作管理者,一直關注著這部電影。看到影片口碑和票房的成功,他興奮地稱為“現實主義電影重獲新生”。近些年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跌落低谷,也遭受頗多誤讀,但張宏森從《唐山大地震》得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這位出身作家和編劇的副局長對現實主義創作抱有強烈的感情,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直言眼下現實主義創作的不足和前景,也提出創作者應該“在情感的天平上永遠向弱勢傾斜”。
“馮小剛把重心放在一個家庭上,當時也有爭論,覺得是不是立足點太小”
記者:您親歷了《唐山大地震》誕生的整個環節,能介紹一下電影的起步過程嗎?
張宏森:這部電影3年前就起步了。當時唐山市政府找到電影局,想把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題材拍成電影,但要求必須是馮小剛或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來拍。張藝謀當時忙于奧運會開幕式,不可能分心來拍電影,所以我們就找到馮小剛。但他有點猶豫,因為這種題材在他以往的創作經驗之外,包括華誼兄弟公司也挺猶豫。我們覺得這個題材很有開采價值,就動員馮小剛接下這個創作項目。這中間的過程很漫長。唐山市只帶來“唐山大地震”五個字的概念,但要拍電影還需進行大量史料鉤沉,勾勒出適合電影拍攝的內容等。
記者:《唐山大地震》題材很大,但沒有宏大敘事,重在刻畫個人和家庭,當初您看劇本時有什么想法?
張宏森:唐山市政府當初沒有明確的主張,只是覺得大地震的素材值得開采。一般的地震題材影片很可能拍成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影片。另一種也很容易把一些抗震中組織化的行為當作素材,這是慣例和模式。但馮小剛把重心放在一個家庭上,當時也有爭論和疑問,覺得是不是立足點太小,能否承擔社會意義。但后來我覺得他的選擇更符合電影藝術規律,更符合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法則,最后大家尊重了他的選擇。
“雖然我對創作各個環節都很熟悉,但影片呈現在面前時,我的情感堤壩還是被沖垮了”
記者:創作過程中,您與馮小剛導演有溝通嗎?
張宏森:我和馮小剛之間有太多的交流。首先我鼓勵他在題材和敘事方法上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另外就是不走好萊塢災難片的道路。地震題材一般會想是否要采取好萊塢災難大片的模式,但我們最后一致認為,這部電影要走倫理、親情、人性的路子,要直擊心靈,不以大場面占據主流。這種行為確實太冒險,因為這些年我們看了太多的好萊塢大片。但我們還是鼓勵馮小剛走自己的路子,這本身在中國電影中就是一種嘗試。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總是節制自己的情感,所以這次我們對馮小剛說,干脆做一部直抵人心的電影,抒發酣暢淋漓的情感。
馮小剛還曾三次打算放棄。第一次是剛提出來要他拍,他想放棄。第二次是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這么近的地震都發生了,再拍很遙遠的地震有什么意義,所以他萌生過放棄的念頭。第三次是編劇遲遲完不成劇本,他當時也想放棄。一個項目的誕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下能說完的。
記者:聽說您看片后很感動?
張宏森:我最早在馮小剛的工作室看到樣片的。雖然我對創作各個環節都很熟悉,但影片呈現在面前時,我的情感堤壩還是被沖垮了。看完后我先抽煙,平靜一下情緒再跟小剛交流。為什么這樣呢?因為影片中透出一股強烈的真誠,表現了32年中人物的生命過程。影片中還有馮小剛投入的情感和思考,整個主創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都投入了進去。
“電影還是應該與人心密切結合在一起,不能遠離人心”
記者:國產大片以古裝片、戰爭片居多,《唐山大地震》卻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它會給國產片帶來什么啟發?
張宏森:這個影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類型片,也跟中國傳統現實主義電影有差異。影片給國產電影很大的啟示,電影還是應該與人心密切結合在一起,不能遠離人心。我們可能找到了很多獵奇的故事,制造花里胡哨的噱頭,但因為不能跟觀眾的心契合,可能也有一定的票房,口碑卻肯定是不行的。
對《唐山大地震》來說,每個觀眾可以結合自己的成長、家庭來看電影,得出不同的認知,跟每個觀眾密切相關,這個電影很有文化滲透力量。《唐山大地震》是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向現代化過渡中的一個成果,給所有電影人帶來深度思考。
記者:現在觀眾一聽到現實主義四個字就聯想到英模片,您怎么看?
張宏森:這肯定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誤解。有些英模片過于模式化、概念化,電影的行政性壓倒藝術性。電影語言停留在一成不變的狀態,人物的臺詞、場面調度給人以虛假感。不過,最近上映的《第一書記》挺有特色,很有平民意識、百姓情懷。
記者:重新認識現實主義電影,您認為還需要拋棄哪些陳腐的觀念?
張宏森:應該拋棄的陳腐觀念有不少。比如不注重社會歷史中的個人,往往偏重于展現宏大歷史,而忽略個人的作用;容易從普遍規律出發,進行一般的解說,很難從個性經驗入手,發現獨到的存在及其價值;容易忽略藝術最不該忽略的弱勢群體,我們的現實主義電影往往成為強者的頌歌,為強者代言,對身處逆境的群體缺乏關懷。在發現問題后,我們往往又停留在發現問題的層面,缺乏理性的精神和善意的態度去尋找出路。
“電影不要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專利,要把電影交給更多的人民群眾”
記者:大家都認為現實主義電影有些禁區不能觸碰,電影畢竟要通過審查。您對創作者有什么建議?
張宏森:中國電影的審查是依法審查,從來不限制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創造力,從來不限制現實主義電影在發現生活、表現生活的獨特理解,甚至對現實主義電影在表現上的一些偏頗,審查時也不做追究。尤其在現實主義電影創作上,我們鼓勵走向深度創作。深刻地發現社會進程中的規律以及問題,發現當代生活中應該關懷的弱勢群體,對勞動者加以關懷,有一種擔當精神。
記者:您特意提到電影要關懷弱勢群體,哪些電影給您印象深刻?
張宏森:電影不要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專利,要把電影交給更多的人民群眾。美國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撞車》都關注弱勢群體,又像日本電影《入殮師》關注一個失業者。這些國家的現實主義電影都給我們啟示。我相信中國以后也會涌現出這樣的電影。本報記者 周南焱
新聞速遞
《唐山大地震》票房4天刷新5項紀錄沖破1.6億元
本報訊(記者周南焱)《唐山大地震》7月22日上映后引發觀影熱潮。昨天發行方表示,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從7月22日零時到7月25日24時,該片內地首周末票房沖破1.6億元(不含IMAX版本票房),更以5250萬元創造國產片周末單日票房最高紀錄。另外,此前電影在廣州創造單場票房10萬元,22日零時點映票房達300萬元,首日票房達3620萬元,創造三項中國影史最高紀錄。《唐山大地震》目前共已刷新中國影史五項紀錄。
盡管《唐山大地震》在全國發行2500個拷貝,但仍然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多家院線經理表示,全天電影票一個上午就能售罄,部分影院甚至出現排隊競購第二天電影票的場面。同時,影片在香港首周末票房為338萬元,超過馮小剛之前在港上映影片的票房。據悉,影片在臺灣的上映日期略晚,將于8月中旬上映。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