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一個中國人熟悉的名字,因為一場戰役。
我們熟悉的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那甜美的歌聲和戰士們分吃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
我們知之甚少的是它真實的殘酷與慘烈:方圓不過3.7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山頭,雙方先后投入兵力十萬之眾,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化成一米多厚的粉末……
這場小山頭上的戰斗“意外”升級成了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創造了世界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御的典范。
值此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之際,我們努力去回望58年前的上甘嶺,那是不該被忘卻的記憶。
范佛里特“攤牌”了
1952年10月14日清晨,“聯合國軍”的300余門大炮、27輛坦克、40余架飛機發瘋地向五圣山南的兩個小山頭傾瀉著彈藥。強烈的沖擊波激蕩著坑道,高地上的志愿軍守備部隊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有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這是朝鮮戰爭中單位面積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
著名的上甘嶺之戰就這樣打響了。
此前,戰場一度相對平靜。自1951底,“聯合國軍”的地面部隊一直沒有大的作為,只是依仗空中優勢繼續對朝鮮北方進行狂轟濫炸。“聯合國軍”地面部隊指揮官、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范佛里特一次又一次制定發動地面攻勢的計劃,但由于1951年夏秋季攻勢得不償失,遭到了美國國會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責,這些計劃無一獲得“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及其繼任者克拉克的批準。
范佛里特自知不久就要退役。和艾森豪威爾是西點軍校同屆同學的他不甘心人生的最后一仗在被動挨打中結束。他建議采納美第9軍的“攤牌作戰”計劃。
相比那些未獲批準的計劃,“攤牌”計劃行動比較小,目標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里處,雙方工事間隔只有200米。如果被逐出這些山頭,中朝軍隊將不得不后撤一千多米。勝利不僅可以鼓舞美軍的士氣,還將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線態勢。
克拉克曾反對奪取高地的冒險行動,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第七屆聯合國大會開幕在即,朝鮮問題將要提交新一屆大會討論,美國當局亟須“聯合國軍”在朝鮮軍事行動的配合,以占據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同時,一點“勝利”刺激,將有助于拉動“聯合國軍”的其他參與國投入更多力量,并在板門店停戰談判桌上爭取更多主動。
10月8日,美方代表單方面中斷談判會議,宣布無限期休會。同日,克拉克批準了“攤牌作戰”計劃(我方稱為“金化攻勢”)。范佛里特微笑著告訴手下的軍長:“你可以放手讓飛機大炮發言了。”
10月14日,聯合國大會開幕的當天,范佛里特正式“攤牌”——以美第7師和南朝鮮第2師分別進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此前,他們已對志愿軍五圣山主陣地及上甘嶺地區,進行了持續兩天的火力轟擊。
敵軍瞄準的兩個小山頭正是志愿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戰線中部地區的最高峰五圣山的前沿陣地。一東一西,相距只有150米,互為犄角,是向南楔入“聯合國軍”陣地的兩顆釘子。
東面的537.7高地,由志愿軍和“聯合國軍”“共享”:我們占據北山,他們控制高地,是令“聯合國軍”頭痛加心痛的“狙擊兵嶺”。西面的597.9高地,由3個小山頭組成,“聯合國軍”稱之為“三角形山”。兩個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當時沒人能料到,這個小村莊將因為這場戰事而載入史冊。
凌晨突襲
“聯合國軍”發起進攻的時間,我軍史記錄為凌晨5時。軍旅作家張嵩山卻對這個時間存疑,對比各國軍史記錄,他發現開戰時間說法不一:韓國《朝鮮戰爭》的說法是4時30分,而美軍作戰文書則說是5時44分。
不論是幾點,這都是一次讓志愿軍有些意外的進攻。
負責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線防御的是志愿軍第15軍。原本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15軍是幾個月前彭德懷司令在朝鮮戰場上最后一次排兵布陣時拉上去的。那次作戰會議后,彭德懷把第15軍軍長秦基偉留了下來,告訴他:“五圣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它我們將后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圣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守衛五圣山,易守難攻的上甘嶺方向并非防御重點。由于只有3.7平方公里的狹小面積,兩個高地原本各只有一個連防守。
10月2日,南朝鮮第2師一名參謀投誠,供稱其所在的團要配合美軍將向這一地區發動攻勢。可惜這份意外的情報,沒能得到準確的解讀。第15軍判斷,敵人的進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第44師加強準備、嚴陣以待。估計五圣山方面的南朝鮮軍也會做些配合,但規模不太大,所以只令第45師第135團作一般準備,將防守這兩個高地的兵力分別增加到1個營。志愿軍原本準備以第45師一個加強團向注字洞南山南朝鮮第2師1個加強營的陣地實施反擊,配合的炮兵此時已進入陣地,炮口指向注字洞南山。
“聯合國軍”卻搶先動手了,且來勢洶洶。
軍事科學院編寫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記載,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美第7師第31團全部、南朝鮮軍第2師第32團全部、第17團1個營,共7個營的兵力,分6路,以1個排至1個營的兵力多梯次向志愿軍防守的兩個高地發起猛烈進攻。
軍科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朝鮮戰爭史專家齊德學少將告訴記者,“7個營的兵力”根據的是志愿軍資料;美軍戰史和南朝鮮軍戰史中記載,美軍和南朝鮮軍各使用了2個營的兵力。即使這樣也大大超過克拉克預先的用兵計劃。
一天之內,30余萬發各種炮彈和500余枚重磅炸彈亢奮地尖叫著砸向志愿軍的兩個陣地。隨著火光中的一聲聲轟響,第15軍苦心構建了4個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時已蕩然無存。曾經植被豐茂的山頭寸草未剩,就連巖石都被扒了一層皮,腳下一尺多厚的屑片粉末,一踩一個坑。張嵩山說,爆塵、濃煙遮天蔽日,以至他走訪過的許多老兵們都以為那一天是個陰天。
此時,志愿軍第45師準備反擊注字洞南山的炮兵來不及變換陣地,能夠支援步兵作戰的只有榴彈炮3門、山炮6門、野炮6門。第135團擔任防守的志愿軍,只能使用步兵火器依托各個暗火力點,抗擊密集沖鋒之敵。
驚心動魄的爆炸聲中,兩高地上的步話員一次次在坑道口立起天線,拼命呼叫千米之外的營指揮所。但炮火實在太猛烈,短短幾分鐘,坑道里儲備的十幾根天線全數被炸毀,電話線更是被炸得不成樣子。彈雨中,營部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沖了出去,一路上邊躲避炮火,邊接上斷線,隨身攜帶的整整一大卷電話線用完,還差了一截!多處負傷的牛保才雙手抓起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線路,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第135團副團長就在這寶貴的三分鐘里向前沿坑道部隊下達了緊急作戰命令。
炮火也同時驚醒了位于4公里外的第45師師部。師長崔建功飛快地跑上山頂向南眺望,只見十幾里外炸點閃爍成一線的前沿陣地上,有兩個點亮得格外刺眼。緊隨其后跑上來的作戰科長宋新安立即判明:“那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敵人是主攻還是佯攻?通訊中斷,戰斗進行了幾個小時,敵人的作戰企圖、兵力規模、戰術手段仍然一概不清。偵察連派人去前線了解情況,第一批人在半路上犧牲了,第二批兩個人幾經周折終于來到597.9高地的5號陣地,一看陣地上只剩下一個戰士了,美軍正蜂擁而來,他倆毫不猶豫立即投入戰斗……
就在各級指揮員心急如焚地等待戰況匯報時,戰斗一幕比一幕慘烈地在兩個高地展開——機槍射臺被炸爛了,戰士陳治國用負傷的身體充當射臺。孫子明4次負傷昏了過去,醒來時敵人已經沖上了陣地,他握著3顆手榴彈沖入敵群……
激戰至17時,盡管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沖鋒,大部分的表面陣地還是被攻占了,傷亡較大的志愿軍全部退守坑道。
秦基偉在回憶錄里沉痛地寫道:“出于錯覺和判斷失誤,我們的精力仍集中在反擊注字洞南山,結果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贏得了戰斗發起的突然性。我軍在14日戰斗開始時沒能回過手來給敵以沉重打擊,從而拉長了戰斗持續時間。”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