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云講述抗美援朝往事。海南日報記者 林萌 攝
離開朝鮮戰場不久,李金云來到了海南。 林萌翻拍
文/海南日報記者 彭青林
在海南尋訪抗美援朝戰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60年漫長的時光無法帶走人們對歷史的緬懷,卻漸漸帶走了歷史的見證人。60年光陰將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年輕人大都變成了80歲以上的耄耋老人,即使他們的兒女也都進入了五六十歲的年紀。海南日報記者先后聯絡數位瓊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有的已經悄然故去,有的身染沉疴或年老體衰無法接受采訪。他們的故事,也就在我們熱切的渴望中無聲消逝了。幸而,終于采訪到兩個海南家庭,還能向我們講述彌足珍惜的朝鮮往事。
歷經風雨,今天的講述者已經可以用平靜的語調訴說當年的故事。然而,就是這些曾經波瀾壯闊的朝鮮往事徹底改變了兩個海南家庭的命運:李金云,17歲就從湖南老家走上朝鮮戰場,又因此來到海南,一待就是58年,直到他在1980年代當上海口市市長,直到退休,直到今天。
吳田川,在海口市甲子鎮過了59年普普通通的農民生活,卻從來沒有哪怕一天真正擁有過讓他一直引以為豪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是志愿軍烈士。抗美援朝改變了他、他母親和他家庭的軌跡。
60年前的那場戰爭直接改變了他們,其實也間接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那段歷史值得我們銘記。
海南家庭的朝鮮地理
春川,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地名。
今天,春川是韓國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因為韓劇《冬季戀歌》取景于此而被稱為“韓流發源地”。今天,不少中國游客和情侶來到這個城市,感受美景,探訪浪漫。他們也許并不知道,60年前也有許多中國的年輕人到過這里,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之下。
李金云60年前就到過春川。但他對春川的景物沒有絲毫的印象,當年他也無心看風景,他只是隱約記得,春川是個多山多水的地方,只有一條通向后方的公路,所以很需要他所在的工兵部隊維護交通線通暢。
之所以記得這個地名,僅僅因為這里是他到過朝鮮半島最南的地方,也是他越過三八線以南前進最遠的地方。時間回溯到1951年4月5月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發起第五次戰役,主攻方向就是位于戰線中部的春川,以分割“聯合國軍”東西戰線的兵力,實現殲滅敵有生力量的目的。同時,從春川沿漢江河谷西進不足100公里,即可攻取漢城。
李金云當時任工兵15團器材股文書,作為3個入朝作戰的獨立工兵團之一,他所在部隊一直緊隨主力部隊參與作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主力部隊搭建進攻和補給的通道。戰役開始后,他所在工兵團配合40軍作戰,迅速突破三八線,一路前進到漢江沿岸。
值得一提的是,40軍正是解放海南島的部隊,也是從頭到尾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的部隊,這也讓李金云覺得與海南有緣。然而到了戰役后期,原定的戰役目標并沒有完全實現,志愿軍的后勤和裝備補充困難,于是開始向北轉移。
接到北撤命令,李金云將他所在地方的地名深深的印在了腦海中。春川,經過了60年依然沒有忘記。
一個關于朝鮮的夢
和李金云仍然對朝鮮地理保留記憶不同,從沒有到過朝鮮的吳田川一直迫切地想知道一個朝鮮地名———灑過父親鮮血,埋葬了父親尸骨的那個地方的名字。
時至今日,吳田川還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到底在哪里,在哪里犧牲,他甚至都不知道父親在朝鮮是否還有墓地或者墓碑留存。
在記者能找到的民政檔案資料上,關于吳田川的父親,只記載著:吳業忠,中共黨員、志愿軍戰士,1942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一支隊,1951年在朝鮮戰場犧牲。至于具體在哪里哪次戰斗中犧牲,無法查到更詳細的記錄。
在老家甲子鎮龍寒村附近,有一座墓,上面刻著吳業忠的名字。從吳田川記事起,每一年清明他都要和母親、叔伯等一起去墓前祭拜。小時候,親人們說這就是父親的墓;后來長大成人了,他才明白,那只是一個衣冠冢。雖然依舊每年到墓前懷念父親,但他知道,父親畢竟不在那里面。“家里這個不是真的墓,自己不知道已拜了多少年,到現在還要拜,哈哈。”吳田川說。
“如果有機會,還是想去朝鮮看一看,到底有沒有父親的墓。”吳田川喃喃地說,無論醒瞑這個念頭都會不時在腦海中浮現,就好像一個關于朝鮮的夢。在他看來,這個念頭能實現的可能也確實像是一個夢。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