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紀行)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博物館如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視頻:成都博物館:從“館舍天地”融入“大千世界”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成都9月5日電 (單鵬)從“重量級”文物石犀到精致的鏤空鎏金香囊,從青銅人頭像到體現古代藝人表演形象的俳優俑,成都博物館的豐富藏品讓首次來中國的匈牙利游客Emese流連忘返:“這里的藏品包羅萬象,此次參觀讓我對成都有了更多了解。”
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深入實施,近來,大量外國游客到訪成都。成都博物館是許多外國游客游覽成都的第一站。
“去年以來,成都博物館接待外國游客近10萬人次,占總參觀量近3%,這一比例還在擴大。”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表示,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也是傳遞文化、增進文明互鑒的場所,讓境外觀眾在館舍天地看懂、了解中國文化,是成都博物館著力的一個方向。
任舸在接受采訪時,回憶了接待薩爾瓦多駐華大使參觀的經歷:“當我們走到宋代交子展柜時,我告訴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大使非常驚訝。作為一名曾經的歷史老師,他一直以為紙幣最早出現在西方。大使當場說自己一定要糾正過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中國成都。”
2023年成都大運會期間,成都博物館特別策劃了“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接待了國內外觀眾超140萬人次,其中不乏外國官員、記者和運動員。這些外國觀眾震驚于漢字延續數千年的歷史,感慨于方塊字與字母的巨大區別。有些外國運動員參觀后意猶未盡,主動購買漢字文創產品,稱“要把漢字記憶帶回去”。“一座城市博物館不僅要展現自己的歷史,也要呈現當代文化的創造和記憶。一件小小的文創,就拉近了不同國家人們的情感聯系。”任舸說。
除了讓外國觀眾走進“館舍天地”感受中華文化,近年來,成都博物館也積極融入“大千世界”,涉外“朋友圈”持續擴大:與十余家國際博物館建立合作,引進了“光影浮空——歐洲繪畫500年”等重磅外展;同時積極“走出去”,在意大利、摩洛哥等國家推廣古蜀文明和皮影藝術。
為了給中國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的外展,幕后籌備工作紛繁復雜。成都博物館策劃研究部主任魏敏介紹稱,策劃一場外展,從跟外方機構接觸起,籌備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五年。成都博物館副館長、總策展人黃曉楓表示,策劃一場外展并非將其原封不動地引進,而是根據中國觀眾的閱讀習慣,創新調整內容架構,以實現良好的展陳效果。
此前,成都博物館推出了“文明的回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特展,展出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31件(套)珍貴文物。這批文物在時代和地域上與中國有密切關聯,鑒于此,成都博物館在策展時,將阿富汗這段歷史與中國漢代做了對比,并與四川同時期歷史文化進行銜接。借助這一展陳巧思,此次特展十分轟動,參觀量高達55萬人次。
黃曉楓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負責人告訴我們,這場展覽在歐洲巡展的總量都沒有達到成都博物館的人流量,他特別感謝成都把阿富汗文化推向中國公眾,讓大家認識到這批文物的重要性。”
“當下,博物館的國際交流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抓手,我們深深感受到境外博物館對于同中國的博物館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的強烈意愿。”任舸透露,明年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金線展”世界巡展首站將設在成都,展示亞歐大陸各民族用金線和緙絲技術制成的服飾和紋飾,“未來,成都博物館將繼續加大與世界頂尖博物館的交流合作。”(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2日 21:30:09
- 2025年01月22日 14:03:27
- 2025年01月22日 13:55:16
- 2025年01月22日 13:54:06
- 2025年01月22日 12: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