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遇鑒|中國萬里長城,被世界認可的“Great”!
中新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王詩堯)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如今放眼望去滿目皆是“各國好漢排排站”。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正式推出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為世界各地游客到訪中國提供了便利。作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的長城,自然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海外游客,一時間“各國好漢”齊聚長城,好不熱鬧。
這個外國人口中的“The Great Wall”,究竟有多“Great”?
你知道中國人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就提到了長城嗎?“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意思是“跨越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任何角落”。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過互聯網聽到中國的聲音,時間是1987年9月。
同一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批獲批準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鄉親們的回信中指出,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程,為邊防安定、開發屯田、保護通信、商旅等起到巨大作用。
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對“長城”的稱呼不同。西周時稱為列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稱方城,齊國稱長城;戰國時期稱為塹;漢代和唐代稱為塞;金代稱為界壕;元代稱為成吉思汗邊墻;明代則稱為邊墻。
雖然“長城”的稱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就已經出現,唐代史書也有“長城”這一名詞,但是長城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得以統一。
歷史上,中國曾先后于秦朝、漢朝、明朝三次大規模修筑萬里長城。秦漢之間相隔88年,漢明之間相隔1575年。
長城號稱“萬里”,但總長度卻不止有1萬里。根據有著“中國長城第一人”之稱的古建筑學家羅哲文的研究資料顯示,秦、漢、明等朝代都修建長城,若是把各個朝代修筑的長城總計起來,大約在10萬里以上。不過,由于時代久遠,早期各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長城。
201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中國長城保護報告》,認定歷代長城墻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中國長城歷史悠久,知名度享譽國內外。據統計,已有數百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登臨過八達嶺長城,他們在驚嘆這座舉世聞名的偉大建筑的同時,也以各種方式向世界講述著長城故事。
第一位登上中國長城的外國領導人是時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1954年10月,他在新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陪同下,游覽了八達嶺長城。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羅納德·威爾遜·里根攜夫人一起登上長城,后來他在回憶錄中留下一段有關長城的文字——“雖然在照片和電影看過,但親身目睹長城,依然相當壯觀。站在那里看長城兩頭消失在群山之間,那種心情此刻我無法言表。中國就像這座長城,偉大而深遠。”
2023年,智利總統加夫列爾·博里奇應邀訪華。從小對長城向往不已的博里奇,一到北京便前往長城。隨后如愿登上慕田峪長城的博里奇,被長城宏偉壯觀的景象所震撼,他在留言簿上寫道:“我很榮幸代表智利人民參觀這座長城,它代表了中國人民歷史上的和平使命,今天也象征著不同民族與自然的相遇。我們尊重它的歷史和未來。”
長城是和平的象征,一磚一石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和平愿望。有專家表示,從根本上來說,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守。從中國傳統文化上來講,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同存異、文化包容、共同發展等理念,自古以來就熔鑄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和平年代,長城文化依然會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不斷鼓舞著中華民族奮勇向前。(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
- 2024年12月24日 11:57:04
- 2024年12月24日 09:11:12
- 2024年12月24日 07:23:03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