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聚千年》:用藝術形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共生鑄就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12月29日、30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團推出的大型原創民族音詩畫《融聚千年》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連續上演。演出前夕,《中國新聞》報記者探班排練現場、與主創團隊對話,揭開作品的背后故事和創作歷程。
走出“舒適圈”
《融聚千年》中共有14個歌舞樂節目,還包括情景表演、音樂短劇。分為“古今共鳴”“萬疆共美”“家園共筑”三個篇章,從文化藝術視角講述“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整場演出共90分鐘,由一個“當代青年”引入。青年翻開那本名為“中國歷史”的書,帶領觀眾穿越歷史,探尋中華文脈。在每一個節目里,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活過來”向其展現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
“本次演出不再是各種民族歌舞樂元素的疊加,而是從底層邏輯入手,真正講明白各族群眾在五千年里如何通過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中國傳統文化,向觀眾講述這些美好的故事。”在總導演董雪海看來,這次演出讓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創作團隊離開了“舒適圈”。
從創意產生到作品完成,《融聚千年》的主創團隊花了一年時間。他們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多次赴各大博物館觀看展覽、收集素材,與數十位文學、考古、文藝等方面的專家座談,聽取他們的建議。在開了100多次創作會,修改了50多次文案后,最終形成了目前演出的這版方案。
走出“舒適圈”的還有演員們。
“充分發揮歌舞團的民族特色,將民族特色器樂、舞蹈、唱腔等跨界融合呈現。”執行導演張惟說,“演員們在這場演出中體現了一專多能,舞蹈演員唱起來,聲樂演員和器樂演員舞動起來、走動起來,在一種沉浸式的氛圍中去呈現節目。”
以融合樂舞《盛世華彩》為例,該節目聚焦大唐盛世,將長安市井、宮廷霓裳羽衣、西域胡旋舞、龜茲樂舞等元素融為一體。“我們認真研究了唐代人的氣質、體態,舞蹈的發力方式等,力求盡可能將其準確呈現。在有限的時間里,讓觀眾走進大唐盛世,感受上元夜長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歌舞盛宴。”該節目編導沙呷俊楠說。
歷史與藝術的交響
《融聚千年》向詩詞歌賦、歷史故事深挖。
演出伊始,由當代青年翻開手中的書,引導觀眾進入歷史長河。董雪海說,“觀眾看到的舞臺上的畫面,可能是書的內容,也可能是他腦海中的想象。”
這個“想象”從何而來?從中華民族各族群眾共同寫就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的燦爛中華文化而來。
在情景器樂合奏《川流云響》中,有8種民族樂器——壯族的馬骨胡、彝族的月琴、苗族的蘆笙和葫蘆笙、侗族的牛腿琴,還有云南少數民族的叮琴、铓、巴烏。各種民族特色樂器互相融合,營造出一種“山水和鳴”的效果。
音樂短劇《一路生花》以“路”為主線,以男青年承載著爺爺的夙愿為視角,向著“青藏鐵路、獨龍江公路、大涼山5634慢火車、天山南北隧道”出發,通過在路途中的所見所聞,體現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共同建設民族地區的成就。
“我們強調作品的柔性敘事能力,讓觀眾在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共情的歷史記憶、共通的人文情感中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本次演出的藝術總監、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王成剛表示。
音舞詩話《詩樂光華》選擇“詩以言志”。從上千年的文字作品中尋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非易事。創作團隊聚焦最核心的要素——“變化的是朝代、地區、民族和詩人,不變的是對于和平和國家統一的夢想”,選出了那些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詩句: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少年鞍馬適相宜。”“功業振乾坤,軍盡歡娛,民亦安居。”……
這些詩句不僅描繪了歷史上的壯闊場景,也表達了對國家繁榮、民族團結的永恒追求。通過這些詩詞,觀眾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同時也能夠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價值。
做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講述者
作為國家級文藝院團,中央民族歌舞團越來越多地思考:如何用好文博考古資源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在舞臺上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融聚千年》就是中央民族歌舞團的一次嘗試。“我們希望臺上所有演員不僅是一名專業演員,還是一名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講述者。”王成剛說。
在《融聚千年》為期一年的創作、排練中,很多演員身上都有變化——都在突破自己,敢于張揚個性,敢于張口表達,對人物角色和表演有了更多個人見解。作為團長的王成剛對這種變化感到很欣喜:“他們在努力地把舞臺人物講述好。所有演員只要是在臺上,在那個情境當中,他就一定是真情流露的。打動自己,然后打動別人。”
在《融聚千年》中,多處創作采用古今共鳴的方式,融合當代審美。
例如,歌曲《今時明月》,歌詞采用中國古詩詞中的人與月亮對話的方式,融合現代音樂;情景合唱《青春山河》有阿卡貝拉元素和rap,新民樂秀《綻放》中各族樂器共奏流行樂,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當“當代青年”的扮演者劉家熙向歷史人物鞠躬的瞬間,全場掌聲雷動。在這個尋找千年文明之來處的青年身上,每個人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當代青年不是特指我,而是我們,是我們所有人。”劉家熙在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創造歷史和文化的是那個時代的‘當代青年’,而如今,正是我們的當代。”(完)(《中國新聞》報 作者 尹李梅 報道)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3日 16:37:11
- 2025年01月03日 11:45:13
- 2025年01月03日 11:34:12
- 2025年01月03日 09:59:42
- 2025年01月03日 08:20:52
- 2025年01月02日 15:03:48
- 2025年01月02日 11:11:14
- 2025年01月02日 11:07:39
- 2025年01月02日 09:34:29
- 2025年01月02日 09: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