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匠人接力:從幾捆絲線到一件天青色四經絞羅長衫
中新網金華3月26日電(董易鑫 潘慧)近日,經過江蘇、湖北、浙江三地匠人的接力,這件天青色的四經絞羅長衫歷時近8個月,從絲線織布、染色、裁剪到縫制,終于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完工。
談及心路歷程,接力的最后一棒——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趙芳英坦言:“衣服質地輕飄飄,承載的文化價值沉甸甸,一分一毫不敢馬虎。”

無法拒絕的布料
趙芳英16歲進入裁縫行業,至今已數十年。平日,她和女兒俞璐經營著一家旗袍工作室,一邊做客單一邊帶學徒,決心把老一輩的匠心技藝傳下去。
按照以往,工作室的客單一年到頭也做不完,基本不接臨時新單。但當她看到布料后,改變了主意。
這塊寬0.39米、長11.3米的四經絞羅出自從小學習織造工藝、曾“復活”馬王堆漢墓出土四經絞羅的匠人周家明之手,由被業界譽為“中國天然染第一人”的匠人黃榮華為其染色。
“一個技藝嫻熟的織工一天也只能織出5厘米至10厘米長的成品,11.3米的四經絞羅需百余天的工期。”周家明說。
布料珍貴,染色不容有失。“天青色等煙雨”這一充滿意境的顏色被詩人糅進平仄,被匠人淬入窯火,也被染匠浸入染缸。
考慮到染色的勻稱性,黃榮華收到布料后將其裁切。“這個顏色在植物染缸里浸幾十秒就要取出,如果一起染,可能會染花掉。”他說。

“最后一棒”的黃鱔骨針法
隨后,這匹質地輕薄、手感滑爽的天青色四經絞羅到了趙芳英手中,等待接力。由于這匹四經絞羅的寬度較窄,中間需要拼接才能制衣,趙芳英打算用黃鱔骨針法一試。
“在傳統服飾中,黃鱔骨針法的比喻源于針腳形態,黃鱔的脊椎骨細密且呈鋸齒狀交錯排列,正面針跡像星點,最終會形成類似黃鱔的背骨狀,因而得名。”趙芳英解釋道,此類針法多用在衣物接縫精致、易磨損部位,可增強面料耐用性。
趙芳英是從父親那里學到的針法,又對其進行改良,經過近一個月的手工縫制,才將布料變成一件長衫。
此外,趙芳英還特別關注容易磨損的領口,將其設計成可拆卸的樣式,不僅便于更換造型,穿起來也更舒適透氣。
“布料還剩兩米多,還能做一件小衫。”趙芳英談起布料精打細算,滿眼愛惜。(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1:53:51
- 2025年04月11日 13:57:21
- 2025年04月11日 13:56:55
- 2025年04月11日 13:32:14
- 2025年04月11日 1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