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期刊是園地,是精品……”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用詩人語言,“高懸”出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的理想定位。期刊主編們笑言,“我們曾經闊過”,但隨著信息多元化、閱讀媒介多樣化的趨勢加深,文學期刊不可避免地面對發行量萎縮、文學功能減弱等問題。面對當代文學的急劇轉型,近千種中國文學期刊的走向和發展成為《十月》雜志社牽頭主辦的“興義論壇”的唯一話題。
各地政府對文學投入遠遠不夠,是文學期刊心頭永遠的“痛”。幾十年來一直在文學期刊做編輯的《長江文藝》總編劉益善說,“各地對戲的投入動輒上千萬元,但只要給我們期刊二三十萬元,境況就大大改善,就可以培養一批作者,產生一批作品。”他的觀點得到廣泛支持。
《詩刊》副主編李小雨曾對中國當代期刊作過細致調查。她說,隨著經濟形勢飛速發展,文學期刊出版周期長,難度增加,發展不平衡,“除了廣東全額撥款、期刊編輯享受公務員待遇外,絕大多數文學刊物都是差額撥款。文學在轉型,如何保持大眾話語力量,在營銷結構和內容上創新并贏得讀者,是期刊要解決的難題。” 《十月》總編王占軍的總體感受是,盡管文學期刊活法和狀態不盡相同,但各有其道,基本生存不成問題。
《芳草》總編劉醒龍的觀點是“文學期刊小發展就可以了,不必求大。”他說,“整個大西南擁有數不清的美景,但大多不為人知。文學期刊也是這樣,盡管圈內熱鬧,辦得很講究,但傳播越來越小眾。這是客觀現實。沒關系,只要存在就有未來。”
與會者認為追求市場份額之外,堅守文學陣地、加大文學創作隊伍的建設,對于文學期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90年代以來,文學刊物一直在追求最大市場份額,《大家》登場,重新復會的《芳草》、《西湖》都令人耳目一新,它們是文學期刊發展的黑馬。”《黃河》主編張發說,“盡管《黃河》發行量不是太大,但我們依然辦得興致勃勃,因為作為省級文學期刊,我認為還應以發現、扶植本省文學新人為要責。把文學隊伍組織好,文學期刊就找到了生存價值。”
記者 劉瓊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