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大師工作室”揭牌;別解“大師”引發議論
9月10日,上海市教委設立在上海戲劇學院的“余秋雨大師工作室”舉行揭牌儀式。對于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余秋雨非常重視,他把關于此事的報道、自己發言的內容以及相關領導出席揭牌儀式的照片,分別上傳到自己的個人博客上。
余秋雨在博客中寫道:“聽到成立工作室這個消息后我曾作過幾次努力,希望刪去‘大師’兩個字,但沒有成功。這是(上海市)教委的一種架構性的設計,要改動有一定的難度。后來我想,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
不料,余秋雨這番看似幽默的解釋卻引發了一場議論。有人指出,這種“希望刪去‘大師’這兩個字”的言行,非常虛假,讓人覺得“余先生內心是喜歡被人叫做‘大師’的”,而且把這些資料上傳到個人博客,分明是要擴大“大師”的影響力。也有人稱,文學大師不是職稱,而是一種來自粉絲的認定。大師不是靠自封,而是學界和讀者的認同。
-北大拒招不孝生,社會關注“自主招生”新標準
11月20日,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就北大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進行解讀說明。他指出,北大自主招生將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學生。這個政策源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歷史古訓的啟示:一個人沒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難想象他能做出對他人、對國家以及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北大這一政策出臺,立即引發學界及社會公眾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多年只以“一卷定終身”,總是以能力、成績來衡量,即“品學兼優”重在“學”、“德才兼備”重在“才”,而忽略了對道德水準的考量,這一自主招生的新政策值得推廣。也有人認為,實施這項政策會侵犯一部分公民的受教育權,違反公平原則,使得機會不均等。這種招生新政策,把“不孝學生”擋在門外,也不符合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的傳統。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時推行的舉孝廉制度。然而,今日之“孝”已升華為社會公共道德,而非封建社會絕對遵從父母的“愚孝”內涵。再說,孝敬等道德標準已呈多元化趨勢,根本無法用簡單測試來衡量,因此,這項新政策并無操作性。
-“山寨”文化一路躥紅,網絡新詞在約定俗成中優勝劣汰
2008年,“山寨”一路躥紅。據說“山寨”一詞,源于廣東方言,就是盜版、仿制等。過去,“山寨”一詞原代表那些占山為王的地盤、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如今表現在數碼產品之上,展現模仿、快速、平民化的特點,這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最初以“山寨手機”之名闖入了公眾視野;其后,“山寨明星”、“山寨名牌”、“山寨歌曲”、“山寨電視劇”等,已現身生活方方面面,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山寨”文化的風靡引起了學界和社會的熱評。有批評者認為,這是赤裸裸的盜版與侵權行為。但更多的人認為,“山寨”文化是中國草根文化的一次大爆發,它不僅是天馬行空地務虛,也是創造了巨大利潤的生產鏈,并成為全球矚目的經濟現象與文化現象。在某些領域,“山寨”成了殿堂之外一種“反權威”、“反傳統”的民間創新。
2008年,網絡流行語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格外引人注目。“雷詞”連連爆發,“打醬油”“俯臥撐”,“范跑跑”“豬堅強”,“叉腰肌”“艷照門”,“很黃很暴力”“很傻很天真”……鮮活的流行語搶占了各大網媒、甚至傳統媒體的顯要位置。網語流行語的廣泛使用,已成為學界關注的文化時尚之一。有人認為,網絡語言豐富了漢語詞匯,應促進其發展;網絡語言是網民自娛自樂,應任其自生自滅。也有人認為,對網民們這種追求新穎時尚的自由,應予尊重;但不應放任這種語言直接出現在孩子作業、媒體報道,甚至政府公文中。有的語言學家指出,漢語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篩選力和凈化力。在社會發生重大變化時,出現任何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言語現象,都不足為怪,也不必擔心。只要經時間的淘洗和沉淀,在約定俗成的調節流程中,取精用弘,優勝劣汰,漢語將更加發展,更有表現力。
-“季廣茂事件”的啟示:學術批評不能“一捧就笑,一罵就跳”
《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發表了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鐘華的一篇文章:《文化研究與文學理論的迷失——評季廣茂〈意識形態視域中的現代話語轉型與文學觀念嬗變〉》,文章尖銳地批評了季廣茂書中存在的問題。隨后,季廣茂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10多篇文章予以回擊,謾罵言辭激烈異常。此事在2008年年初一經媒體曝光,學界嘩然,于是,學術事件演變成了一場公共事件。
在這個學術事件中,兩位教授各執一詞,季廣茂堅持認為,鐘文除了指出兩處硬傷確實存在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在歪曲事實。對于他的博客文章,他本人也承認自己是有些過激,但這些批評只是體現在網絡上。鐘華則認為,他本人的批評是否公允、客觀,認真讀過全文的局外人都有資格評論。
“季廣茂事件”雖然以季廣茂的道歉而告終,但是此事留給學術界很多思考。有學者指出,在正常的學術批評日漸稀缺時,批評已經陷入“一捧就笑、一罵就跳”的困局;在學術規范、學術品質泥沙俱下的情況下,當事人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批評,當然也很難潛心做學問、搞研究。更多的學者認為,需把道德與學術切分開。季廣茂失態罵人雖然不對,但如果不能從學術上還他一個清白,或者讓他輸得心服口服,那么此事恐怕不會隨著他的道歉而結束。學術問題需回歸理性辯論,用學術方式來解決,謾罵于事無助。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