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李輝就年齡、經歷、學識“三疑”文懷沙的文章經媒體曝光后,學術界一片嘩然,網上更是掀起一場“打假”狂潮。(2月22日《信息時報》)
學者李輝的一篇文章,不僅讓一直穩坐在神壇上的文懷沙變成了“江湖人士”,而且還使其“國學大師”稱謂帶上了引號。這場牛年開場的文化大事件現在看來還沒有落幕的跡象,但隨著“劇情”的演繹,是是非非已經清晰。一人之毀譽暫不管他,牽涉到“國學”的存續問題才是不由人不關注的公共大事件。在我看來,“國學大師”的坍塌,恰恰能讓我們認真反思這些年的“國學熱“,冷靜地思考國學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說實在的,現代人對于什么是“國學”估計誰都不清楚。大學里的“國學院”往往是由中文、歷史和哲學拼湊而成的大雜燴,小學里則把“之乎者也”當成了國學。“國學”成了一個筐,無論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這樣的“國學”有存在的必要嗎?這些亂象,其實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國學”誕生于上世紀初西學東漸之時,是當時的“國粹派”害怕西方思潮東進而提出的名號。首倡者是誰已不可考,但無論是章太炎還是鄧實,均以“相對于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來概括。顯然,“國學”一出生就充滿了時代烙印,是一些文化人集成式的文化壟斷包裝,目的是為了抵御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蝕。因而,國學存在著思想保守和概念不清的先天不足。“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不費吹灰之力就從形神上擊碎了“國學”,使得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成為時代主流,科學民主深入人心。
也正因為“國學”的先天基因不成熟,才導致了后學者的夾生跟從。加上中國從上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有個傳統文化被壓抑的思想斷層,故而近20年現代人對“國學”有一種饑不擇食的浮躁,才造成了“國學”攤子的急就,引來了一些江湖學人的擾亂,造的是一大批名不副實的“國學大師”。若按國學倡導者們的理解,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那中國的“國學大師”多了去了,研究星相、數術的都能稱為大師,豈不是諷刺?季羨林先生去年自辭“國學大師”名號就是對“國學大師”泛濫的諷刺。至于前兩年康有為在所謂“十大國學大師”評選中落選更凸顯“國學”范疇外延和內涵界定上的不確定性。“國學”連基本的學術規范都無法確定,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老辣的江湖人士成了招搖撞騙的“國學大師”;中等的文學學者則利用“國學”熱潮出版一些通俗暢銷的文化小冊子,在電視上講解一些通俗的中國文化歷史,成了所謂的“學術明星”;而最低等的“國學”人士則以功利為目的在社會上開辦所謂的“讀經班”、“國學班”來誤人子弟。
事實上,任何文化和文明的傳承都是揚棄和融合的過程,這樣的文化和文明才有生命力。而從現在“國學大師”、“國學家”的作為看,他們奉為圭臬的是純種文化基因的衛道,只是要傳統的東西,無論精華還是糟粕,要么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要么當作神秘主義的禁臠。這樣的“國學”傳承,在全球化時代是不合時宜的。文化沒有好壞,文明沒有高低,這是普世的價值評判。多元時代,如果“國學”是激活老舊的文化基因,這樣的“國學”帶來的不僅是文化上的毒素,還會造就一大批道貌岸然的國學騙子。
張敬偉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