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余光中毫無例外仍然是從他的作品《鄉愁》開始。4月9日的下午,在他位于臺灣高雄的寓所內,余光中背靠著客廳的沙發,用淡淡的南方口音回憶起當初寫下那首后來帶給他巨大名氣的《鄉愁》一詩。他很認真地說,同一題材的詩他寫了很多首,但是這首詩后來這么出名確實讓他很驚訝。
被譽為世紀詩人的他已82歲高齡,他笑稱自己是一個“跨世紀的詩人”,雖然作品豐碩,但并不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卻也不會餓死。因為他不是暢銷作家,但是個長銷作家。詩歌,他會一直寫下去。
《鄉愁》之所以這么流行除了感情因素還因為好記、容易譜曲。
2009年清明節是大三通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兩岸民眾可以自由穿梭兩地掃墓。余光中說,38年前他寫《鄉愁》時,臺灣同胞想要回大陸探親是根本不可能的。
記者:《鄉愁》發表38年,這首詩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余光中:1971年,我在臺北寫下《鄉愁》,38年過去了,我的所有詩中最流行的仍然是這首。人們甚至稱呼我為“鄉愁詩人”。1991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有人唱《鄉愁》,之后這首詩被收入大陸教科書。這么多年,它被譜成10多種歌曲,目前有十五六種教科書都收錄過這首詩。
我寫過很多類似題材的詩,其實都不錯,《鄉愁》只是其中之一。之所以這么流行,除了感情上的原因,還因為它的語言非常單純,背一段,四段都能背,好記,而且容易譜曲。
記者:你對兩岸關系的發展有何期望?
余光中:兩岸都是中華民族,我10年前曾講過,不要因為短暫的政治而犧牲五千年的文化。臺獨想要“去中國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難道他能不用筷子吃飯?難道能不吃粽子?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去不掉的。
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會餓死。因為我不是個暢銷作家,我是一個長銷作家。也就是說,我不會很賣座,但也不會消失。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寫作的“四度空間”。僅在臺灣公開發表的作品就有50多本。盡管已退休,但他仍在臺灣中山大學教書育人。近年來受困于社會活動過多,無法安心寫作,他自嘲:“自己現在就好像魯迅說過的空頭作家了。”
記者:你發表過這么多的作品,是不是也算比較富有的人?
余光中: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會餓死。因為我不像金庸等人一樣是個暢銷作家,我是一個長銷作家。也就是說,我不會很賣座,但也不會消失。而且我有自己的專業,臺灣的教授退休待遇很不錯,我拿到原來工資的80%。
記者:詩人天性敏感多情,現在你還會被什么“感動”嗎?
余光中:會啊。所以我決定一直寫詩寫下去。我平時喜歡旅行,10年前多去歐美旅行,我和夫人一起,我開車,拿著一本地圖走了很多地方。最近這10年,我們多到大陸各地旅行。
記者:未來有沒有新的寫作計劃?
余光中:不可能有計劃了。現在活動多于寫作。許多人邀請我去演講、訪問,以前我都答應去,現在太多了,只能挑一些去。我很想在家里寫點東西,但是接二連三的邀請實在推都推不掉。我的年紀也太大了,所以現在的日子是得過且過。
一個社會只要歌還發達,就不能說詩沒落了。
對于現在詩這種形式的沒落,余光中認為,現在流行歌曲很盛行,其實歌詞也是一種詩。“沒有歌詞就沒有歌。”他說,從唐朝開始,就有很多詩變成了歌。如《渭城曲》。一個社會只要歌還發達,就不能說詩沒落了。
余光中曾經說過,諾貝爾文學獎是西方語系的獎項。華語世界可以舉辦自己的華語文學“諾貝爾獎”。
記者:你認為華語文學評獎怎樣才能像諾貝爾文學獎那樣成為權威?
余光中: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是西方語系的,重心在西方,所以自然會有所偏向。這是中國人很難拿獎的原因。
大家注意,在全世界只有4億人講英語,而中國光講母語的就有13億人。我們的潛力很大,但一個獎項必須要有公信力。華語文學的評獎有沒有公信力要解決三個條件:一是誰來辦?二是誰得獎?三是誰來評?
記者:網絡詞語的流行對于華語文學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余光中:網絡詞匯的流行對現在年輕人影響很大。母語是我們的根本,不能荒廢。尤其是文言文,學生必須學一點。“五四”以后,雖然我們用白話文寫作,但文言文流下來的財產很多,比如幾千個成語,大家一聽就懂。像周杰倫的一些歌,歌詞就有舊詩詞的底子。
文/本報特派臺灣記者周祚、王鶴
圖/本報特派臺灣記者顧展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