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自述曾遭遇三次出書難。1931年初,任教于燕京大學的錢穆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先秦諸子系年》。顧頡剛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遂推薦給清華大學編輯的“清華叢書”。當時審查該書者三人。其一為陳寅恪,其一為馮友蘭。陳寅恪后來告訴別人:王國維以后,再也沒見過此等作品了;馮友蘭則認為,此書應該改變體裁,以方便讀者閱讀。自然,錢穆不會去“改變體裁”,審查未獲通過。后來,錢穆將此書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7年,抗戰爆發后,高校南遷。在昆明,陳夢家勸錢穆“為全國大學青年計”,寫一本中國通史教科書。錢穆便寫成《國史大綱》,依然交給商務印書館。當時規定,書籍著作須經重慶中央某處審查。審查分為三種:一是審查通過即出版;二是依照指示改定后再出版;三是遵照指示改定后須呈請再審。《國史大綱》送審后被列為第三批。審查處認為,“太平天國”是革命行為,錢穆卻以“洪楊之亂”稱之,應予改正。錢穆認為,洪秀全自居為“天弟”,所至之處焚毀孔子廟,此斷與民族革命不同。“凡本書指示需改定語,可由審查處徑加改定。原著作人當保存原稿,俟抗戰事定,再公之國人,以待國人之公評。”審查處看了錢穆的信,居然同意照原稿印行。該書經此波折,最后也算有驚無險。
到臺灣后,孔孟學會邀錢穆寫孔子和孟子的傳記。錢穆先寫成《孔子傳》。孔孟學會評議會讀完以后,認為其中若干說法不同于主流意見,應該改正。錢穆十分不悅。“余意學術著作,不比政治行事,可遵會議決定。學術著作則須作者本人負責。……余之此稿,亦復字字斟酌,語語謹審,經數十年之私見,但亦有據有證,非另創新說,豈得聽評議桌上一二人語,遽毀生平。”于是索回原稿。后來記者披露了此事,出版社紛紛找上門來,要求印行。《孔子傳》得以順利出版。錢穆感嘆:此書付印曲折,可知著書不易,出書亦未易也。
在無須買賣書號的環境下,盛名如錢穆者,尚有如此遭遇,可見發表意見之難。最近幾天,正好有出版社要我按指示修改書稿,我連想都沒想,屁顛屁顛地改了。出版環境如此緊縮,能出就不錯了,我復何爭?是的,重現實利益勝過重己見早已成為常態,也或者,我們根本沒有自己堅定的意見了,還有什么好堅持的?
(王國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