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篇題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直接用替換鍵搞定,我無語了》的帖子,日前在天涯社區引起了網友的關注。被指抄襲的是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而被抄襲的對象是南京財經大學2006年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發帖者仔細比對,發現“這兩篇論文整體框架完全一樣,除了把‘江蘇’兩字替換成‘山東’,把江蘇的統計數據換成山東的統計數據,以及一些統計指標的對比排序結果稍微改變之外,從摘要到目錄到文獻綜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對策幾乎完全一樣。”
這是一起沒有任何自辯余地的抄襲事件。抄襲者甚至連稍加粉飾的表面功夫都懶得做,足見其完全沒有抄襲可恥的是非觀念,也不擔心伸手被捉之后怎樣收場。這樣猖狂而低劣的抄襲發生在碩士生身上,的確令人“無語”。
更離奇的是,一個完全不知情的局外人,無意中查詢資料,只動了幾下搜索引擎,就發現了這起明目張膽的抄襲事件,而在一所知名的大學里,既有導師之間交叉看論文的盲審制度,又有眾多行家聚于一堂的答辯程序,就是不能發現其中的貓膩。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碩士論文的撰寫已經不嚴肅到了什么地步?那些貌似嚴密的學術制度是不是一紙空文?大學里殘留了幾分對學術的敬畏之情、對原創的敬重之意?一茬又一茬的畢業生中隱藏著多少濫竽充數的家伙?
這些學術不端的系列問題早已暴露,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駭人聽聞的形式撞進公眾的視線,以至于人們已經有些“審丑”疲勞。除此而外,這個看似老調重彈的案例還揭示了一個莫大的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催生未來的可怕圖景。
網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網絡把廣袤世界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地球村,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領域地域的人類知識整合成了一個高效率的數據庫,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獲取和傳播知識。只要輕摁鼠標,就能“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文”。然而有一利必然有一弊。過去傳播知識,靠的是老師傳道、書本授業、字典答疑的原始方法,雖然效率不是很高,但每一個傳播環節都經過了過濾、沉淀和互相印證,所得到的知識是準確可信的。現在的搜索引擎和網絡問答固然快捷便利,然而網絡的規則是“誰都可以發問,誰都可以答問”,回車鍵勾來的那些條目是魚龍混雜、良莠難分的。保不齊,搜索者放心使用的一段資料或者一組數據就是別有用心的人瞎編亂造的。這方面已經出現過一個又可氣又可悲的例子:前不久,上海某博士在報紙上就金融危機下的職場話題寫道,“臥槽泥馬一詞出自《戰國策》,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今天的臥槽者不應成為臥槽泥馬”,引得網上一片嘩然。一句粗俗之語被網友偽裝成了“引經據典”的名詞解釋,偷懶而蒙昧的博士“搜”到以后信以為真,結果擺了烏龍。
“最牛抄襲”暴露了某些人投機取巧、無知無畏的心態,“臥槽泥馬”暴露了某些人盲目崇拜技術、懶于獨立思考的心態,這是人們在面對“無所不能”的網絡時最常見的兩種心態。殊不知,在輕巧的復制、粘貼之間,已經留下了巨大的知識傳播風險。在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被歐陽鋒逼著默寫《九陰真經》,郭靖在洪七公的指點下故意寫錯經書,保持了基本句子和語氣,卻在數目和方向上大肆篡改。歐陽鋒未能識破這種造假手段,依樣修煉把自己練成了瘋子。同理,現代人在網上遇到不夠準確或者故意弄錯的信息,如果不加思索地引用、不加辨別地傳播,必然以訛傳訛,流毒天下,甚至動搖人類知識大廈的根基。
掌握錯誤知識比沒有知識更可怕,防不勝防的網絡知識黑洞可能把整個世界引向瘋狂。因而,我們必須重視復制、粘貼中潛藏的風險,在借助技術的翅膀飛行的同時,建立起有效的技術過濾網和道德防火墻,以免出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悲劇。
(作者:李星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