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為何難以親近兒童
趙鳳蘭
日前,一次全國性的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在廣州進行,21臺兒童劇在各劇院輪番上演,《西游記》、《果果的綠野仙蹤》、《小蘿卜頭》、《沉香救母》、《小雞要飛》、《向前、向前》、《古丟丟》等充滿童真童趣和豐富想象力的劇目吸引了不少孩子走進劇場。為了讓更多孩子有機會觀賞到兒童劇,此次展演期間所有劇目一律實行低票價,20元或50元就能買到一張票。
然而筆者發現,即使是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許多孩子也是第一次看兒童劇。
“孩子課業負擔太重,還要學習舞蹈和樂器,哪有時間看兒童劇?”“有些兒童劇的票價太高了,我們舍不得花錢買。”“現在孩子的娛樂方式很多,不一定非選擇看兒童劇。”“我們倒想看戲,但不知道好的劇目都‘藏’在哪兒。”
總之,不看戲的理由有一大堆。兒童劇為何難以親近兒童?是什么阻隔了孩子走進劇場的腳步呢?
24個劇團喂不飽3.8億兒童
“現有的24個劇團喂不飽全國的3.8億兒童。”青島話劇院一級編劇代路認為。他算了一筆賬:如果讓全國每個孩子都能看上一部戲,全國的24個兒童藝術劇團,至少要演70年才能輪一次。
供需如此不對稱,按理說兒童劇應該很搶手才對,可劇院的現狀卻并不樂觀。一位劇作家說,如今專門寫兒童劇的人才很少,很多人都是臨時客串,致使原創力匱乏:一方面老的兒童劇編導紛紛退休;另一方面,兒童劇對主創人員的高要求以及與之不成比例的低待遇也讓兒童劇領域后繼無人。“寫或者導一個兒童劇所得的酬勞不到排演一出話劇的1/3,再加上兒童劇得獎或者成名的機會不大,許多年輕編導寧愿往影視劇創作隊伍里擠。”
“兒童戲劇的精品太少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一級編劇歐陽逸冰說,“影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用1億元票房告訴人們,兒童需要藝術精品,我們的戲劇工作者要用口口相傳、一票難求的戲劇精品去‘俘獲’兒童。”
兒童劇不是“藥片”
綜觀此次展演的兒童劇,整體創作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創作者的思路更開闊,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更緊密,也更加注重對兒童心理狀態的開掘和審美價值的引導。然而,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有些劇目說教的痕跡明顯;有些劇目則不夠精致。
“想要靠兒童劇去完成某種使命,解決孩子‘頭疼腦熱’等癥狀,顯然是不可能的,兒童劇不是‘藥片’。”歐陽逸冰直言。在他看來,兒童劇著眼于教育沒有錯,但是從教育出發就有些失之于偏頗。他認為,當前的創作者思考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劇要達到一種怎樣的教育目的,卻很少考慮孩子的精神需求。“兒童劇對孩子的影響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他奉勸兒童劇創作者不要端著導師的架子。
“指向性太強是中國兒童劇多年的頑疾。”代路說,“兒童劇的教育功能不可否認,但不要指向性太強,我們的創作者往往低估了孩子們的智力,老怕孩子聽不明白,在舞臺上說很多無用的話,其實現在的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都聰明極了。”
“兒童劇不夠兒童,有點‘少年老成’。”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一級演員顧威認為。“兒童劇不要負擔太沉重,只要能傳達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再附加上一些孩子感興趣、逗樂的內容就可以了。”
破解吸引觀眾的密碼
置身兒童劇演出現場,你會發現這是一批極難伺候的觀眾,屁股坐不穩、小嘴管不住。“讓孩子‘買賬’,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從事兒童劇創作的人太了不起了。”代路感慨道。
“小孩子永遠不會像大人那樣去表達和有自制力,如果在劇場發現他們交頭接耳、翻凳子或‘集體上廁所’,就意味著這個劇不成功,至少引起他們‘騷動’的那一段要著手修改。”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劇本創作中心的徐耿聲說。
鑒于此,一群戲劇工作者開始研究兒童的心理,努力破解兒童劇吸引兒童的密碼。
“我的經驗是每隔5至7分鐘要出現一個驚詫、懸念、意外或想不到的結果。”歐陽逸冰說,“讓孩子瞪大眼睛看90分鐘是需要功力的,《西游記》和《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夠吸引全世界孩子的目光,在于它們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
曾執導大型魔幻童話劇《迷宮》的導演孟京輝總結說,兒童劇鮮活的特點就是“有方向性地胡鬧”和“有預謀地游戲”。優秀兒童劇的共同特點是在90分鐘里愉快地穩住孩子,讓孩子快樂。
兒童遠離兒童劇與應試教育有關
對于兒童遠離兒童劇的原因,有人歸結為創作者沒能放低身段、準確把握兒童心理,有人認為灌輸的東西束縛太多,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宋寶珍則認為,根本原因是當前的應試教育。
宋寶珍說,目前學生負擔太過繁重,家長們又只關心孩子的體能和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靈健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她舉例說,西安兒藝曾做過一次調研,問家長愿意掏30元讓孩子吃麥當勞還是掏10元帶孩子看戲,許多家長選擇了前者,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體格強健,從而能夠在學習時連夜作戰。
宋寶珍表示,戲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兒童劇通過戲劇的情境、人物行為的選擇、倫理價值的判斷使孩子產生心理認同,同時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這種綜合性的素質教育是其他形式無法取代的。
盡管劇團在創作上樂此不疲,但兒童劇的現狀令人深思。或許,只有全社會都來關心兒童,真正從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出發,釋放套在孩子們身上的枷鎖,我們的兒童劇才能真正與兒童親密起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