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不化”的文化大師如何以文教化
《現代快報》昨日報道說,著名學者、文化大師余秋雨先生終于正面回應“假捐門”事件了。他的回答倒也干脆利落,就四個字:“他們亂講!”
然而,“他們”究竟是怎樣“亂講”的呢?對此,余先生大概不屑于論證,所以故伎重演,又開始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起來,內容一如既往地東拉西扯,倒是給人感覺,他才是在名副其實地“亂講”,頗有點兒像他在《借我一生》中所說的,“在整個民族的人格文化還沒有重新建立的時候,個人的名譽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領域的一個決絕舉動,近似破釜沉舟,我讓自己在屢屢傳言中形象模糊……”
因為“整個民族的人格文化還沒有重新建立”,余秋雨先生就不打算要自己的個人名譽。這話聽起來何其高尚,讓人不忍對余先生有任何懷疑。但我很懷疑余先生的“故意”之說,是不是在有意表達其對公眾(包括他很“同情”的那些批評他的人,他認定的“文化下崗的人”)的漠視或藐視,很懷疑他的“不作任何洗刷”不是高風亮節,也不是理屈詞窮,而是一種“唾面自干”式的隱忍術和抵賴術。
不過,余先生固然可以對公眾的質疑掩耳盜鈴而使自己形象模糊,一如既往地裝下去;但一旦開口指責起別人“亂講”來,就應當格外小心地加以論證,一點兒也模糊不得,否則,“亂講”的帽子就會飛回他自己的頭上。比如,他對別人反復“糾纏”他的“隱私”很是惱火,但在這次演講中,他卻饒有興趣地透露了一個據說十幾年來一直在“罵”他的人的隱私,說“他居然小時候是給父母賣掉的……從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什么都不知道”。天知道余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在“亂講”呢?
余先生是在應邀到鎮江演講結束后,回答現代快報記者時做上述表示的。在演講中,余先生出人意料地說,“我的一個經驗大家有沒有發現,關注我的人都知道,我一步步受到攻擊的時候,我本人從來不回答。……我從來不回答,但是我真的啞口無言嗎?”“好多人都這么想,其實大家想想,現在全世界大專辯論賽的總評委一直是我,我對辯論是非常有經驗的……我太知道,我在第一分鐘就知道一個隊邏輯上所犯的錯誤。……我肯定不是一個不會辯論的人。”
這些話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一個總是顧左右而言他,習慣于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的人,卻說自己邏輯上很棒,很善辯。一個把華語世界的大專辯論賽說成全世界的大專辯論賽,把宣稱的捐贈說成已捐,把給三個圖書館捐書說成捐建三座圖書館,似乎分不清現代漢語的幾個基本時態的“文化大師”,卻言之鑿鑿地指稱別人“亂說”。余先生再怎么有文化,也不要這樣“文而不化”吧——說話文縐縐,卻對公眾的疑問置之不理,惹急了則強詞奪理,用新謊言掩蓋舊謊言,這就叫冥頑不化。
須知,“文化”的本意,絕不是“文而不化”而是“以文教化”,作為擁有豐厚公共資源的“文化大師”,余秋雨先生理應知道,他的文字和言論是理所當然要負起教化受眾之責的,這是公眾人物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現代社會的公民,其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我想至少應該包括誠實、勇敢、守法、負責……這些基本品質吧。一個沒勇氣承認自己錯誤,一次又一次侮辱公眾智商的公眾人物,一個巧言令色說什么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因而他不惜退而求其次屈居大師地位的文化學者,我不知道,他究竟想教化出什么樣的受眾來!
鄺子謙(四川 編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