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世界上首架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號”在瑞士蘇黎世飛機場亮相。它利用機翼上的光電池,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飛機晝夜飛行提供動力。即使在遠途飛行過程中,太陽能飛機也不會產生任何二氧化碳。
在人類早期關于飛行的想象中,太陽是一種危險。在一則著名的希臘神話里,雅典巧匠代達羅斯為了逃離拘禁,和兒子伊卡洛斯一起,用鳥的羽毛、繩索和蠟制成翅膀,綁在身上,飛離困住他們的海島;可是當伊卡洛斯越飛越高,逐漸接近太陽的時候,太陽曬融了蠟,使羽毛離散,伊卡洛斯也因此落入海中淹死,令代達羅斯悲傷不已。
熾熱的陽光讓代達羅斯的飛行嘗試變成悲劇,但是對于瑞士探險家伯特蘭·皮卡特(Bertrand Piccard) 來說,如果在飛行中一直見不到太陽,這恐怕才是致命的危險。在他接下來飛躍大西洋和環游世界的計劃中,他的“交通工具”將是一架太陽能飛機,這架飛機在飛行中所用的能量,將100% 依靠太陽獲得。
6 月26 日,伯特蘭·皮卡特在瑞士的蘇黎世機場,向人們展示了這架依靠太陽能作為全部動力的飛機。這架飛機看上過去纖巧、修長,機翼和尾翼上都蒙覆了一層薄膜一般的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電池板將把陽光轉化為電能,不僅能讓飛機在白天持續飛行,在夜間,被電池板儲存下來的能量也能支持飛機繼續它的行程。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太陽能飛機。皮卡特將它命名為“陽光動力號”(SolarImpulse)飛機。試駕將在今年年底進行,試駕之后,皮卡特就將駕駛這架太陽能飛機啟程,從大西洋到全世界,重寫代達羅斯向著太陽飛行的經歷。
能在夜間飛行的太陽能飛機
現在“陽光動力號”還沒有經過試駕,它靜靜地被陳列在那里,只是一架樣機。在年底以前,人們看不到它真正在空中飛行的樣子,但是為皮卡特研發這架飛機的科學家團隊,還是根據詳實的模擬數據,制作出各種“陽光動力號”在空中飛行的模擬圖。在模擬圖中,“陽光動力號”的樣子和普通的客機很不一樣。它的機艙很小,只能容納2 名飛行員;而翼展極長,看上去仿佛一只細瘦的蜻蜓,而不像別的飛機,看上如同飛鳥。
“陽光動力號”翼展長63.4 米,跟一架波音747 的翼展差不多。但是前者的機身長度只有21.8 米,高度也只有4米。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飛機盡可能多地吸收太陽能,并將之轉化為電能,但是同時又必須嚴格限制飛機的重量,令飛機得以順利飛行。
最終飛機自重被控制在1500 公斤,相當于和它同等大小的滑翔機重量的五分之一。飛機結構設計得很巧妙,和我們扎風箏的原理有點像,不過精妙了很多。首先,研發團隊的科學家們為這只“風箏”制作骨架:他們將一些碳纖材料做成蜂窩狀結構,或像三明治那樣的夾層結構,然后以這些結構為單位,組成飛機的骨干;接著,他們在飛機的骨架上覆蓋一層特制的塑料薄膜,最后,在這些薄膜表面,1.2 萬塊光電池被植入到飛機的機翼和尾翼中。這些光電池可以將22% 的光能轉化為電能,這些電能足夠支持“陽光動力號”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以70 公里/ 時的速度飛行,飛行高度可以達到8500 米。
那些光電池同時還能儲存電量,這就是“陽光動力號”可以在夜晚飛行的秘密。但是與白天相比,太陽能飛機在夜晚會選擇低空飛行,而且會放慢速度。這是為了確保飛機可以利用自身儲存的電量,安全飛過整個夜晚,直到白天降臨,太陽照常升起。
“不過坦白地說,如果遇到逆風的夜晚,‘陽光動力號’還是會有麻煩的,”安德烈說,“要是你在天亮之前用光了能量,情況就會很危險。”安德烈是皮卡特的合伙人,也是一名受過戰斗機飛行訓練的飛行員。在稍后的飛躍大西洋或環球飛行中,他將和皮卡特輪流駕駛飛機,完成長途飛行。但是如果合理控制那些儲存的電量,那么飛機就能實現長途的持續飛行。
“指向了一個對的方向”
“如果一架飛機可以在無燃料的情況下,僅憑太陽能驅動就能實現晝夜飛行,那么沒有人可以懷疑,同樣的技術可以在汽車、空調系統和計算機設備上得到應用。”皮卡特說。當“陽光動力號”研發成功,并且展示在人們面前時,皮卡特認為,這會帶來一種新可能,讓人們可以維持高科技的生活,同時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皮卡特的憧憬。也有些人覺得“陽光動力號”算不得什么有著能源革命性質的發明:為了支持只容納兩個人的機艙,“陽光動力號”安裝了63.4 米長的機翼;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技術裝備一臺公共汽車,那又要去哪里尋找這么大的空間,去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的確,從第一架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號”到廣泛的商業應用,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距離。但即使提出懷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太陽能飛機“指向了一個對的方向”,那就是我們勢必要做到用更清潔的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根據“陽光動力號”研發團隊得到的數據顯示,如果要完成一次長途旅行,比如飛越大西洋,一架普通燃料的飛機將攜帶80 噸燃料,而每噸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為3.2 噸,但是如果用太陽能作為動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則為零。
文/林若,李卉
2009-07-09 總第 343 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