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國學研究不應只停留在傳播層面
主持人語 作為國學研究領域的兩位大師,任繼愈和季羨林先生的駕鶴西去,對于國學研究和國學傳承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損失;而近些年“國學熱”表象掩蓋下的國學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也表明了以恰當的態度和方法繼承和弘揚國學的必要。那么,該如何進一步推進國學研究?如何正確地傳承國學?今天的“觀點新聞”刊發三位專家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今天,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當前的國學研究現狀表示憂慮,他說,目前的國學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傳播層面,而真正的學術研究少之又少,這極不利于國學學術研究的推進。
近年來,“國學熱”熱度不減,專家講國學,全民學國學——國學成為一股席卷全國的文化浪潮。然而,廖名春認為,目前的國學研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在學術界,很多人的研究還僅局限于介紹學術經典、重復前人成果的階段。無論從文本分析的角度,還是從思想研究的角度,真正的學術推進還遠遠不夠。
廖名春認為,學界缺少推進性成果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上的缺失。他說,現在很多人不遵循嚴格的學術規范,在沒有足夠學術積累的情況下對學術問題泛泛而談,信口開河;而有些人則問題意識不強,對于前人所做的研究沒有足夠了解——哪些問題前人已經解決了,哪些是前人遺留下來尚待解決的問題,很多學者沒有掌握,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在重復前人的工作,而沒有創造性的成果問世。
廖名春說,國學研究不應只停留在傳播層面,國學研究者應靜下心來,踏實為學,將國學研究推向深入。
本報記者 柳霞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樸民:國學教育尚需認真探索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應該看到,目前開展的國學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樸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當前的國學教育需要我們認真探索。
黃樸民認為,目前國學教育面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一是師資缺乏足夠的知識準備。現今從事國學教育的老師都是在文史哲分科體系下成長起來的,其知識構成和學術素養不免狹而不博、專而不通,尚難以很好地滿足開展國學教育的特殊需要。二是在國家正式教學體制里,國學還沒有成為正式的一級學科或者學科門類。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必要保證,導致國學教育的生存、普及、推進、發展乃至繁榮面臨諸多問題。三是我們在跟西方學界對話方面還難以找到話題的結合點,西方學科體系中一般只有歷史、文學、哲學等等,而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國學,這就使得在中西學術交流過程中缺乏堅實的平臺。
基于此種現狀,黃樸民“對癥下藥”:推進國學教育,一要打破傳統的文史哲分科體系,為國學教育提供良好師資;二要將國學設置為正式的一級學科或者學科門類,從制度上保證國學教育的深入推進;三要引入“大國學”概念,開展邊疆輿地學、甲骨、簡帛等內容的教學。
“國學網”創始人尹小林:警惕網絡對國學知識的誤傳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近日,國學網創始人、首都師范大學國學傳播中心主任尹小林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個讓他倍感費解的詞語——懸鐘長堅。這是一篇介紹蘇東坡書法的網絡文章中出現的詞語。經過反復比對和推測,尹小林認為,該詞應為“懸針長豎”的誤寫。但是通過常用的互聯網搜索引擎“百度”進行檢索,網絡上只有被反復誤傳的“懸鐘長堅”而無正解。對此,尹小林不無憂慮地向記者表示,諸如此類情況,在網絡上可以說屢見不鮮,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迅速與便捷的同時,應警惕網絡對于國學知識的誤傳。
網絡不同于出版機構,沒有一個相應的內容質量監管部門,尹小林認為這是造成網絡對國學知識誤傳的重要原因。而缺乏質量監控,往往會導致兩種極為糟糕的狀況:一是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出來的誤用字詞可能比正確的還多;二是如果第一位傳播者所傳播的知識是錯誤的,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果一直被沿用下去。
“對于被網絡誤傳知識的甄別,網民自身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尹小林提出,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有賴于國學的網絡內容提供者具備相應的文化素質,不斷提升自身的國學修養;二是網絡傳播者應增強責任心,不經檢驗不輕易傳播錯誤知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