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天文學是否遭遇"冰火兩重天"的尷尬
        2009年07月25日 10:32 來源:解放日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普通民眾對于天文學的關注與熱情,或許時而明顯時而潛在,卻始終都存在著。

          ●科學普及面向更廣大的人群,且更具時效性,但如果真想讓一門學科的知識深入人心,必須依靠系統、強制的教育。

          ●人類天生就是“追星族”,在追逐天體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在這個宇宙中的位置,探索著宇宙的奧秘。

          ●主持人:本報記者 柳 森

          ●嘉 賓:卞毓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

          柳森:本周三,日全食在時隔434年后如約登臨申城。盡管由于天公不作美,大部分市民與“鉆石環”、“貝利珠”等天象奇觀擦肩而過,但日夜交替的那一刻,仍在不少人心間留下悠長回味。然而,隨著這場“日全食嘉年華”落下帷幕,不少專業人士坦言,恐怕這場由日全食觀測帶動起來的“天文熱”會立馬降溫。您覺得真會這樣嗎?

          卞毓麟:的確,這段時間以來,由于百年難得一觀的日全食的到來,天文學突然間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熱點。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在我們這個時代,天文學正面臨著一種常態與非常態下“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呢?我認為也未必。

          上周六,我應邀前往上海圖書館為大家作日全食科普講座,現場聽眾的興致很高,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在我國,知名科普月刊《天文學愛好者》自1958年創刊以來,累計發行1000余萬冊,月發行量盡管時有起伏,但始終是數以萬計。在國內書刊出版業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比起很多月印數連1萬冊都不到的科普刊物,這成績對于一本以單一學科為核心議題的期刊而言,已屬不易。這實際上也告訴我們,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普通民眾對于天文學的關注與熱情,或許時而明顯時而潛在,卻始終都存在著。

          當然,一般而言,一個社會對于天文科普的關注度,同這個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與投入程度呈正相關。況且,對于一門科學學科來說,不管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還是天文學,我們都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冷”或“熱”字來表述,也不大好簡單地用參與人數的多少來判斷一門學科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這還要由這門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內涵來決定。

          柳森:此次直擊日全食盛況,可以說,給大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與震撼。可以預見,它已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關注天文學、參與天文觀測活動的種子。那么,如何延續當下這股“全民天文熱”,您有何建議?

          卞毓麟: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畢竟,我們不能等到一些特別的天文奇觀出現時,才意識到天文學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這里我特別想針對“科學傳播”多說幾句。

          從整體上來說,科學傳播必須要經過學術交流、科學教育、科學普及這三大環節,且三者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缺一不可。學術交流是為了讓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學界所知,并通過研討接受其他專業人士的檢驗與鑒定。而當一些科學成果受到充分肯定后,就應該有序地進入科學教育的課程中。再次,才是科學普及。

          以此來看,落實天文學教育,讓天文學進入中小學課堂,可能才是當下的我們最迫切需要彌補上的一環。

          柳森: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之間,需要分得那么清楚么?

          卞毓麟:是的。科學普及面向更廣大的人群,且更具時效性,但如果真想讓一門學科的知識深入人心,必須依靠系統、強制的教育。否則,正如這次日全食,遇上了也就遇上了。況且,如果是作為科學普及,你就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日全食產生興趣。至于天文學課程到底教什么,首先,應根據教育規律來決定。其次,我也相信,我國的天文學家們有絕對的實力和智慧,能利用最精當的課時設置,將最精彩的內容奉獻給同學們。

          眾所周知,天文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基礎學科之一。天文學所揭示的宇宙觀,更是一個人能否正確認識其所生存的這個星球的重要基礎。如果在我們的中小學課程設置中,絲毫沒有天文學的容身之處,那將是個很大的缺損。

          當然,如今還是可以在其他的一些課程,比如物理、化學、歷史、生物中看到一些零散的天文學知識。但畢竟,天文學伴隨人類文明的發現與開拓走過了那么漫長的過程,如果不作系統化的梳理與闡釋,很難幫助孩子們深入地去理解現代科學的歷史脈絡。我們并不奢望孩子們都成為小小科學家、小小天文學家,但是對于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大家心中應該要有一個最基本的輪廓。

          20世紀后期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屢屢被授予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天文學家。最近人們熱議不斷的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更是向當代物理學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其中極可能孕育著新的物理學革命。我們不能等到一切變革業已發生,才為天文學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的缺失感到遺憾。

          大致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時我還是一名中學生。當時國內引進的一本來自前蘇聯的中學天文學課本,就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在美國的中學課程體系中,天文學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可見,在科學教育中給予天文學一個適當的位置,也并非是毫無根據的異想天開。

          柳森:的確,天文學除了是現代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的搖籃,更重要的,它首先還是一門關于人類與地球、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的學問。這也決定了,它在一個人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核心地位。

          卞毓麟:如今,“追星”幾乎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時尚。人們總喜歡把杰出的球員、當紅的藝人稱為“球星”、“影星”。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總是稱呼他們為“星”,而不是別的什么呢?

          不管怎樣,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人類天生就是“追星族”,在追逐天體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在這個宇宙中的位置,探索著宇宙的奧秘。要知道,在那些遙遠的星夜,那時還根本沒有任何形式的燈,還有什么比高懸在漆黑天幕上的漫天星斗、比天空中突然出現的“一把閃閃發光的大掃帚”———彗星,更令人驚駭的呢?也正是由這一顆顆“星”引發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歷經天長日久、斗轉星移之后,漸漸發展成了今天的天文學。

          盡管,如今隨著城市里光污染的日益嚴重、云雨天氣的頻發,人類日常的觀“星”活動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但仍然可以確信的是,一個善于仰望星空、和宇宙交流的人,注定與只顧看自己腳下的人不同。而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達,總得有些人能夠時而仰望星空。

        【編輯:張中江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九九色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天堂国产视频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