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探秘永陵追問疑點
◎“正本藏身永陵”的提出者另有其人 ◎記者親歷永陵探到了什么 ◎現代科技手段能否在不發掘的情況下探明永陵秘密
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地宮里陰森而神秘。雖然到處都是燈光,但依然能感覺一陣陣寒意,霧氣在這個離地面27米的地下宮殿里飄來飄去,空蕩蕩的配殿,巨大石條壘砌的墻面冒著一層層水汽,用手一摸,一股涼氣立刻傳遍全身,要是一個人在里面走,會嚇得兩腿哆嗦。只是,如今,它早已成了名噪全世界的旅游景點,在里面能夠看到不同膚色的臉。
嘉靖皇帝的永陵卻是謝絕參觀的。“你要去永陵?那絕對不行,里面有好多探頭,進去被發現是要槍斃的。”在北京,記者和出租車司機說“想要去十三陵的永陵”時,對方的頭立馬搖得像撥浪鼓,一副你也忒天真的表情。但這恰恰增添了記者對永陵的無限好奇,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皇陵?為啥不允許人靠近?里面就那么戒備森嚴嗎?最關鍵的問題是,難道《永樂大典》真的藏在這個地宮?
得到守墓人的特許,記者得以一窺永陵真面目。《永樂大典》真的會在陵內那個土包下面嗎?快報記者 顧煒 攝
30多年前讓錢鍾書著迷的一件事
毛佩琦那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其實并不是他最早提出的。
7月29日,北京蘋果園的一間辦公室里,隨處可見有關《永樂大典》的書籍,在其中的一個書柜里,還有一大部頭的《永樂大典》影印本。欒貴明坐在辦公室中間的一張桌子旁,陰霾的天氣并沒有影響老人回憶錢鍾書的好心情。
欒貴明是錢鍾書的助手。1972年,同在中國社科院的錢鍾書對欒貴明說,“我給你出個題目,你去做。”“多長時間?”“十年。”這個課題就是研究《永樂大典》。當時,錢鍾書認為,如果《永樂大典》沒搞清楚,就沒辦法研究中國文化。
為了研究《永樂大典》,欒貴明放棄了中國社科院秘書一職,到文獻研究所整理圖書。“那時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就把從國家圖書館借來的《永樂大典》線裝影印本,一字一字地抄。整整十年,抄了25萬張卡片。”1982年,欒貴明把自己對《永樂大典》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書——《永樂大典之謎——永樂大典索引》,寄給一家出版社。但,這一投如泥牛入海,毫無回應,一直到15年后,中華書局才出版了欒貴明的這部書。
“我書中的內容,錢鍾書先生一字一字過目,而且還做了修改。這些其實也是錢鍾書先生的觀點。在書出版的過程中,錢鍾書先生已經病重,是他的夫人楊絳校對的。”回想往事,欒貴明對錢鍾書深深佩服,“錢先生說得真準啊,果然是10年,才研究出一點成果。而這也恰恰是錢先生想弄清楚的,也是他的觀點。”
錢鍾書想證明什么?為什么他要讓欒貴明研究《永樂大典》呢?欒貴明說,《永樂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頁沒見著,而亡佚的情況,也太蹊蹺。欒貴明曾經穿越國家圖書館的三道崗,在地庫里親眼看到了嘉靖年間的《永樂大典》。紙張是嘉靖年間特有的紙,書后還有抄書手、重錄總教官的名字,書中的內容非常真實,沒有避諱明代皇帝的字號。“太精美了,我想永樂正本肯定會更加精美。我很仔細地研究過,現在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有四川發現的僅僅一頁《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重抄的。”
正本去了哪里?毀了,還是還在人間,只是人們沒有找到它?從古至今,大家一直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有的說被大火燒了,有的說可能在嘉靖皇帝的地下宮殿。“但認為在永陵的人都是只言片語,沒有證據。錢鍾書先生也認為在永陵,但他認為要有證據。他讓我研究《永樂大典》,就是要找出《永樂大典》很可能就在永陵的證據。”
那么,欒貴明拿出了什么樣的證據來呢?這些證據為何能夠說服錢鍾書?
那個應該找而沒找的地方
“如果《永樂大典》正本還存世,永陵就是應該找而沒找的地方。”1999年,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研討會上,欒貴明就闡述了這個觀點,頓時,全世界鬧翻了天,甚至連國家文物局的人都找到欒貴明。“大家都很感興趣,觀點非常新穎。”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李德仲說。
我們現在可以見到一些殘留的《永樂大典》,其開本如同城磚一般大小。欒貴明根據殘留的《永樂大典》推算,全部《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它會在哪里?
面對一個困擾了世人幾百年的謎團,應該從哪里著手呢?在欒貴明《永樂大典之謎——永樂大典索引·序》中,有這么一段話,“盡管天際封鎖得異常嚴密,又有副本存在,水火之災、流傳喪失等種種煙霧,但事實是不可改變的。《永樂大典》正本,完整的一部大書,沒有毀亡,更沒有佚失。按照嘉靖本人的說法,它應該好端端地藏在‘他所’。‘他所’就是永陵的玄宮吧?這也就是那個該找而沒有找過的地方啊!”
證據何在?欒貴明說一共有10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嘉靖死得蹊蹺,正本消失得也非常蹊蹺。“為了撥開迷霧,我們應加倍小心,抓住《永樂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現前后的事件,最突出的是嘉靖皇帝的喪和葬。對于帝王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子嗣和喪葬兩件事,子嗣的第一任務是主持父皇的喪葬,然后是營造自己的陵墓。對于嘉靖的喪葬,令人立刻想到了他自己幾乎經營了一生的地下皇宮——永陵。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建成于嘉靖二十七年,歷時12年。嘉靖曾11次到實地視察督工,還大規模地修葺了前七陵,加建氣勢恢宏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筑。為此,當時的朝廷每月專用資金達二三十萬兩白銀。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宮規模超過定陵,還很可能在朱棣的長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永陵,是否在環境上對珍藏《永樂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
欒貴明仔細研究了《明實錄》,他發現,《永樂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大體是同時。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而到了4月15日,繼位的隆慶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重錄究竟完成在何時呢,史無明載。而這正是謎點。”
如果現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而在明代,并沒有現在的發達交通工具,他們只能靠馬車拉。為何嘉靖帝死后3個月才入葬永陵?大膽的推斷便是:在這段時間里,隆慶帝忙著把《永樂大典》正本放進永陵,以了卻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為安后,隆慶帝才有時間處理《永樂大典》的副本。“甚至重錄工作或許都沒有完成,而詭稱完成,從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如果,《永樂大典》還在,它保存得好嗎?
神秘永陵的真面目
經過幾次倒車后,記者終于到達了十三陵。李德仲告訴記者,明代帝陵的規制都差不多,地宮也應該是一樣的。“地宮都是石頭壘砌的,先把山鏟平,然后在平地上建宮殿,建成后就像人們看到的故宮里的房子一樣。地下宮殿完成后,上面堆土,形成一個圓圓隆起的墳。”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先到了定陵。這個陵墓的地宮已經開啟近50年,也是考古學家們唯一主動開啟的皇陵。地宮緊挨著方城明樓,外面有一圈外羅城,通過蜿蜒的山路,爬到山頂,眼前是一個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大山包。而地宮的入口卻在別處。當年考古學家辛辛苦苦尋找的地宮,記者很快便進入了,一層層樓梯蜿蜒向下,足足離地面有27米,相當于9層樓那么高。雖然還是大夏天,但地宮里卻是陰寒得很。只見配殿是空蕩蕩的,正中大殿內,龍椅依然,最后一殿便是棺木停放地。2米多高的棺槨,朱紅色的油漆,周邊紅色的箱子林立,但萬歷皇帝和皇后們的尸骨早已成了灰燼。
相比定陵的任你看個夠,永陵卻是神秘又神秘。在得到李德仲的允許后,司機驅車帶記者來到永陵。斑駁的路面,全是大城磚鋪砌,朱紅色的墻顏色已經陳舊,木頭大門已見破損。攝影記者剛要踏進大門,一位師傅就板著臉喝止。他倚坐在門檻上,一臉威嚴:“不能進,里面有探頭!”記者便乘機和他聊了起來,他姓齊,是新一代的守陵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擔任守護永陵一職,每天的生活非常簡單,睜開眼睛就是守在永陵的門口,偶爾聽聽收音機。齊師傅通常都是坐在永陵入口的青石門檻上,手里一個對講機。偶爾對講機會響起聲音,那是十三陵管理委員會通知他,有專家要來參觀了,做好接待準備……不過,相比定陵和長陵,來這里參觀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老齊都是兩眼看著紅色斑駁的大門,還有門檻、破碎不一的城磚鋪砌的路面。
老齊告訴記者,永陵里面有紅外監控鏡頭,整個陵墓內布滿了這樣的監控儀器,20來步就有一個,從寶頂一直到大門外。里面還有特殊的監制器,如果有盜墓賊想在永陵打主意,只要動鐵鍬,監制器就會有波動。夜里睡覺也不用擔心,他床頭邊上就是報警器。老齊很自豪地說,20多年過去了,報警器都還從來沒響過。獲得“特許”后,記者在大門口朝永陵內遙遙看了幾眼,和長陵不同的是,永陵顯得滄桑而神秘,就連神道上也冒出了小松樹,在紅黃相間的高大建筑后面,能看到高高隆起的山,“那下面就是地宮。”由于是陰天,看上去,整個山包朦朦朧朧,似乎隱藏著無限的謎團。
掩映在一片翠綠間的永陵地宮,布局究竟如何?會不會有為收藏《永樂大典》而專門開辟的“御書房”?李德仲笑笑,也許有,但基本結構和定陵是一樣的。
如果《永樂大典》在地下會怎樣
“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在地宮中,保存問題不大。”李德仲說。
把寶貴典籍埋入墳墓,并不少見。近年來,地下也出土了一些文書,如《老子帛書》《孫臏兵法》等等。郭沫若也曾推斷《蘭亭序》就在乾陵中。在清代慈禧太后的東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內,也曾有紙質品出現。
如果在地宮里,有一個先決的保護條件,那就是要恒溫恒濕。“我想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在永陵地宮里,那一定有特殊的包裝,一定有防潮、防霉措施,書會放在木盒子里,而這個盒子也一定非常高級,用紫檀、金絲楠木或者是黃花梨木制作而成。也許,木盒子外面還有非常龐大的金屬箱子來進行保護。”除了這些,嘉靖帝葬在永陵已經400多年,地宮內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溫度和濕度,加上古代人無論是宣紙還是朱砂、墨汁都是天然的物品,對《永樂大典》來說都是很好的保護。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能被解開嗎
那么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能不能看到地宮中的《永樂大典》呢?李德仲搖搖頭,不可能。如果采用遙感技術,那只能看到地面形勢,對地下空間根本沒有作用。利用物理探測的手段,也只能探到地宮的結構。就算是采用紅外手段,也無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頭。
有專家認為,《永樂大典》上紅色的字、紅色的框和書眉都是用朱砂寫的畫的,朱砂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朱砂的放射性探測到《永樂大典》的藏身之處。但這也被李德仲否定,“朱砂很有限的,不可能探得到。”
要想看《永樂大典》究竟有沒有藏在地宮中,唯一的辦法就是發掘。但是李德仲表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都反對主動發掘帝陵,雖然現代科技發達了,但難免還是會留下遺憾。
毛佩琦也告訴記者,文化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奇跡,敦煌文書、小屯的甲骨等發現,一再震驚世界,說不定哪一天又有奇跡發生。“但是無論如何我不贊成用發掘永陵的辦法催生這一奇跡。首先,《永樂大典》正本藏于永陵就是一種假說,而且是沒有確證的假說。其次,主動發掘永陵,將是又一場文化浩劫。”
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胡玉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