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國家的責任和義務
外人無法知曉,這位“中南海保鏢”為何轉而保護自由女神或魚尾獅。他的同行張鐵林宣稱自己改國籍的原因,是爭取更多的機會,讓世界了解中國,更好地做中國人。他回憶自己剛到英國時因為語言障礙受盡了別人的冷眼,但“那時候整個學校就我一個中國人,我不能丟,也丟不起這個臉!”
至于其他精英為何放棄了中國人的身份,張鐵林也曾有過表述,但語焉不詳。他說原因很多,“有不少是為了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同樣的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回答得也很模糊。他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慮,“有的人可能只是為了工作方便”。末了,他還加上一句“在國外改變國籍也沒什么”,“你看奧運會就知道了”。趙老師在《建國大業》中扮演閱兵總指揮劉亞樓。
據美國《僑報》報道,美國國土安全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共有8萬中國人獲得美國綠卡,4萬中國人入籍美國,中國成為赴美外國移民的主要輸出國之一。
這本無可厚非。一位知名寫手在博客中表示:“他們變換了國籍,是他們的選擇,這個選擇就像離婚一樣,可能是感情破裂了,可能是遇見了更好的,在道德層面上是可以譴責的,但是在人格層面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一個國家,能讓這么多藝人轉變國籍,這個國家一定是有他的責任的。在我們談個人責任和義務的時候,我們也要談國家責任和義務。”他同時這樣提醒道。
然而長期以來的精英移民現象和關于《建國大業》這把真真假假的火,激起更多的還是憤怒。一位關注此事的博士生給朋友們發信比喻:“即使船要沉的時候,跑的是老鼠,留的是水手。可我們倒好,船還在航行,水手就提前跑了,留下我們這些乘客。”
仍然是這位寫手一語中的:“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就是吃不起住不起玩不起結不起生不起病不起死不起,但最關鍵的是,還移民不起。所以,看見你們跑了,不爽是肯定的。”
“不爽”的表現,除去憤怒,還有戲謔。于是有了這樣的話:在締造新中國的偉大歷程中,中國人民得到了不少國際友人的支持和幫助,這次拍國慶獻禮片,邀這些大名鼎鼎的“外籍”明星主演,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正是當年國際主義精神的再現么?
甚至有網友套用名文《紀念白求恩》:一群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
然而再冠冕的精神也無法抹去人們對于演員國籍的焦慮。人們議論道:“給這些演藝界的精英華僑歸國出演創造最好的條件,給他們最豐厚的報酬,或許他們一感動,覺得還是祖國好,沒準又將國籍改回來了?”
本報記者 楊芳王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