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直接找毛澤東抗議并訴說對火化的不理解
解說:這是河南省新縣許世友故居,故居門前的這條路被當?shù)厝朔Q為“孝母路”,許世友三跪慈母的故事在這里成為人們教育兒女的美談。
胡光明:第一次是1932年,他離開大別山,臨走的時候向母親拜別,向母親下跪。第二次是在濟南,他在濟南當司令的時候,把母親接到濟南,他向母親下跪了。第三次就是他回到家鄉(xiāng),母親背著一捆柴遠遠的走來了,他撲通跪下了。
解說:許世友14歲那年失去了父親,當年家中的八個兄弟姊妹,只有許世友一個幸存了下來。許世友從小就十分孝順母親。
解說:1959年,許世友母親去世時,身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許世友在回鄉(xiāng)送別母親后,就在父母的墓地附近,為自己選好了未來長眠之地。1956年,一份火化《倡議書》在中南海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傳閱。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各界知名人士,都欣然簽字,唯獨新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的許世友拒絕簽名,甚至,他直接找毛澤東抗議,訴說對火化的不理解,堅決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要回到母親跟前盡孝。
胡光明:當時他才50多歲,毛主席認為,離你去世還很長時間呢,就一笑了之,覺得你將來會改變觀點的。
解說:毛澤東的一笑并未了之。1985年元旦剛過,知道自己來日不多的許世友,就讓秘書給中共中央寫報告,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要求。他的理由很充分:自幼參加革命,報效生母不足。活著盡忠,死了盡孝,葬在老母墳邊以盡孝道。報告呈交上去之后,許世友的病情也一天天惡化。每一次昏迷醒來,他都要問一句,報告回復了沒有。可是,直至他閉眼時,也沒有等到黨中央的回復。最后,出面解決難題的是鄧小平,他在許世友的那份申請土葬的報告上作了親筆批示。在許世友逝世四天后,這份批示由時任中顧委副主任的王震帶到了南京。王震在轉述鄧小平意見時說,“許世友在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zhàn)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簽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胡光明:但是同時也宣布了六個不準,這也是鄧小平的,據(jù)說是鄧小平的意見,就是不準開追悼會,只準搞遺體告別儀式。不住登報宣傳,就是關于他喪事怎么辦理的,不要登報宣傳這個事情。不準家屬子女外傳。不準立碑。
解說:按照治喪辦主任向守志的安排,許世友生前愛將,原廣州軍區(qū)司令員尤太忠為許世友悄悄定制了一口楠木棺材。而六年前,兒子按照父親要求,花50元訂制的這口棺材,最終也就沒有派上用場,至今存放在許世友將軍的故居里。
韓華明(許世友故居管理區(qū)工作人員):在楠木棺材里面放有三件寶,那就是將軍生前喜愛的槍、酒,另外一件是將軍的夫人田普放進去的一百元錢。
解說:1985年11月9日,許世友悄悄下葬河南新縣老家,墓穴沒有修飾,沒有墓碑。1年后,因為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反映,王震出面提議,由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和剛剛退居二線的徐向前以個人名義為許世友豎起了這塊高高的花崗巖石碑。在許世友墓地的西南方40米處,是許世友父母合葬的墓穴。
解說:從和尚到將軍,許世友戎馬一生,農民本色不改,最終他為自己圓滿的劃上了人生的句號,活著盡忠,死了守孝。
馬鼎盛:許世友出身少林寺,舉止粗狂,作詩填詞和他搭不上邊。毛澤東勸他讀《紅樓夢》要多看三幾遍。他聽話地看《漢書·周勃傳》,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到布魯諾的《論無限性,宇宙和各個世界》也去讀。許世友寫下一首《浪淘沙》:碧波萬里重,多少英雄。當年小試海陸空,愁島荒山今生地,萬紫千紅。立石志奇功,壯志長虹,怒看海峽走蛇蟲,誓掃妖氛還國土,金馬臺澎。無論平仄押韻或謀篇布局都不容易。1985年許世友患上肝癌,他卻堅決不去北京治病,理由是“北京路窄人多,吵起架來我吵不過他們”。許世友歷來是對北京敬而遠之,他表面是大老粗心里卻清楚得很,自己的火爆性格不宜靠近那個政治漩渦。再者病重的他一旦到了北京,幾乎就失去了魂歸故里的可能。面對病痛的折磨,許世友寧肯曾幾度撞墻來了決生命。幾個月后,許世友病逝,鄧小平6個特殊批準他土葬。從和尚到上將軍,許世友廝殺一生,農民本色不改,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活著盡忠,死了守孝。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