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只行動緩慢、智力平平、沒脖子沒腰的粉紅小豬,用它的單純、樂觀和堅持,在上海、武漢、北京等地的青少年和年輕白領中掀起一股觀影熱潮——在《變形金剛2》、《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等數億美元打造出的好萊塢進口大片的圍攻下,投資1500萬元的《麥兜響當當》的人氣和票房卻毫不遜色。
在笑聲中傳輸傳統價值觀
沒有耳提面命地說教,沒有瘋狂惡搞地顛覆,更沒有低俗浮躁地妥協,這只首次正式登陸內地影市的“票房神豬”,講述的其實是一個香港草根家庭里的一對母子,在時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苦苦打拼,卻終告失敗的故事。
第一次挺進內地大銀幕,為什么麥兜這個卡通小豬會引起如此的票房共鳴與心靈共鳴?香港鳳凰衛視知名評論員曹景行說:“在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當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如何尋找自己的空間,麥兜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來自影片出品方的一項調查顯示,令青少年觀眾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片中的一些臺詞:“考試得了H,差一點就是A了”、“道長,它真的沒有腰啊,它連脖子都沒有。”《麥兜響當當》這類無厘頭的語言特別多,用該片營銷團隊負責人王磊的話說,完全是“平視”青少年,而不是“俯視”或者“仰視”,讓孩子們在笑聲中很容易接受健康的理念。
“麥兜教會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傳達價值觀。”《麥兜響當當》出品人之一、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黎瑞剛說,麥兜傳遞的就是單純、樂觀、善良。但時代在變,你的傳達方式也要變。
長期以來,說教味太濃、娛樂性不夠都是中國動漫原創作品走近大眾、塑造品牌的最大障礙。有關統計表明,2008年進行制作備案的動畫片僅教育題材就有100部、96415分鐘,占總數的26%和30%,教育動畫熱可見一斑。
文化碰撞引發當下共鳴
“從麥兜身上看看小故事,讀讀大道理,感覺很不錯。”不少觀眾在看完影片后發表的博客文章中,紛紛表示自己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數次被打動,有的甚至因感慨而落淚。
中國動畫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時期,半個世紀以來,涌現出《大鬧天宮》、《黑貓警長》、《葫蘆娃》等膾炙人口的美術片。但近20年,能讓中國孩子趨之若鶩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作品都由于“缺乏創意”而挺不起腰板。
“中國本土動畫片發展瓶頸,歸根到底是文化缺失。”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在學校學習動漫專業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動畫片年產量世界第一的國家。可如今,動畫片的題材很多來自神話、民間故事、歷史名著等,原創力不足,大制作也因此失去了應有的優勢。
誕生于20世紀初的《丁丁歷險記》表現了處于擴張期整個歐洲的雄心壯志,1950年出現的小狗史努比真實表達了美國戰后一代少年的焦慮與夢想,而上世紀70年代末誕生的加菲貓,則完全是消費時代人類的自畫像。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分析說:“香港在經歷了回歸、金融風暴等風雨后,麥兜已經成為香港人直面困難的精神寫照,那些看似瑣碎無聊、充滿挫敗感的點滴,展現的是現代普通人在屢戰屢敗中的堅持。”石川認為,麥太生活出現困境,選擇輾轉內地淘金;麥兜這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被送上了內地的武當山;祖先麥子的各種無厘頭發明……這些其實都折射出香港人在當下的時代背景里,對自身文化格局和一些現實境況的思索,這種文化碰撞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成人動畫市場浮出水面
畫面的精美不遜色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聲音品質堪比好萊塢級別,在這樣的叫賣聲不絕于耳的當今動畫影壇,《麥兜響當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在影片中“活起來”,麥兜在大海上乘坐古代的紙飛機飛翔、鯨魚在浪花中翻滾的場面令人震撼,影片更多的時候都是在簡單的二維空間里老實地講故事,看不見什么“玩技術”的痕跡。不過,在“麥兜用笨拙而溫柔的豬手來打動層層硬化的人心”(“麥兜之父”謝立文語)的同時,成功的營銷和發行,卻順利地把這部內容上看似“反商業設計”的動畫電影帶上了“響當當”的商業之路,其中一個要素就是“老少皆宜”。
來自《麥兜響當當》出品方的一項調查顯示,這部電影吸引青少年與年輕白領觀眾的數量幾乎各占一半,在很多城市,出現了成年人和青少年同時鐘情麥兜形象、兩代人主動觀影的現象。電影情節甚至還引發了不同年齡層網民有關“親子教育”模式、孝道觀念傳播以及“代溝”問題的探討。“麥兜的內容觸及了中國人普遍的精神層面需求,也給予目前娛樂內容制作者以啟發。”黎瑞剛說。
在全國各大影院排起長龍的影迷當中,一定有許多像麥兜一樣,沒有顯赫的成功,卻依然期待著奇跡、樂觀地生活的城市草根,這是讓很多成年人放低身段、自掏腰包走進影院的一個重要原因。看麥兜,感覺很溫暖,這是不少成年觀眾的評價。
吳曉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