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背后鮮為人知的趣聞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有關部門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寄來的國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圖案九百幅。這些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故都未被采納。在1949年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然則因為國徽設計不太盡人意而未獲得通過。大會主席團決定,分別邀請了由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進行設計競賽。
到了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大會通過的設計方案是由清華大學的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建筑學家林徽因、畫家李宗津、中國建筑專家莫宗江、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等專家學者完成的。
在設計中,還有一個小插曲。1942年,正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處于極端艱苦的階段。這年冬天,在山城重慶宋慶齡的寓所,為歡送董必武返回延安而舉行茶會。周恩來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桌上擺著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禾穗,當被大家贊美為“像金子一般”時,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谷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禾穗畫到國徽上。”
為了達到精美的效果,通過的國徽方案又經過著名雕塑家高莊負責對國徽圖案作進一步修改、加工和塑造正式浮雕模型的工作。高莊接到任務后,收集了大量的參考資料,自己還買了一尊佛像和幾枚秦、漢、隋、唐時期的銅鏡,作為立體模型制作時的參考、借鑒。為了使國徽更完美、壯觀,他把做好了的國徽石膏模型與原平面圖案放在一起,讓人們比較評論,聽取意見,不斷修改,以求臻于完美。經過將近兩個半月的精心制作,到9月中旬,高莊及時地完成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任務。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莊嚴又富麗。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定型的國徽模型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進行制作。到了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宋青明 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