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繼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國家戰略”再次確定一個產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路徑。
即便沒有金融危機,當今中國面對文化產業這一帶有前瞻性的命題,也到了必須給出態度的時候。當國產大片比拼好萊塢已成定局,動漫產業還無法創造出真正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中國的大量創意產業領域已開始涌入外國資本,自身的產業發展步伐落后于國際資本的追逐。文化產業的現狀,決定了社會文化的價值中樞正在逐漸迷離,并落后于其他產業的發展。
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有不同尋常的特殊性。作為一種軟實力手段,要振興文化產業,至少有兩個前提條件值得認真思考。
一是文化產業有沒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意、生產和市場投放氛圍。縱觀中國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在文化多樣性得到充分鼓勵的年代,文化產品的創造力往往無窮無盡。而今天,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正是絕佳的歷史時刻。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否以尊重市場規律作為基本前提。當然,文化產業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商品或者消費品,它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和傳承方式,它本身有非常明確的導向性。但是,文化產業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部分,它本身的興衰成敗,自然要通過市場規律來解決。
文化產品的市場規律,就是公眾能夠喜聞樂見,傳遞他們內心的聲音、滿足他們的文化需要。中國的公眾對于文化產業的需求,既有時代性、又有民族性。要尊重市場規律,更要回歸到“雙百方針”的寬容與創新中去。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但是文化資源“大國”是否能夠成為文化產業“強國”,這二者之間并不一定是因果關系。世界上許多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就此壯大。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壯大,既能夠為一個民族的思想發展創造附加值,同時又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他產業。
比如擴大旅游市場需要有創意的旅游產業設計、品牌推廣;消費品的發展要擺脫廉價勞動密集型,也需要新的設計;民眾在業余體味文化生活的豐富,也需要新的節目形態。文化產業的壯大,能夠對內建立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外樹立民族文化的形象。說到底一句話,提升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先進文化產業的形成,成熟文化市場的培養,需要多元化的聲音和平臺。我們注意到,在此次《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重點、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文化產業實體、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文化與科技融合、降低準入門檻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等,成為六個亮點和改革的重點。這些改革手段的完善,將對中國的文化產業振興產生重大影響。
將文化產業振興作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發展模式之一,只是在當前歷史環境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應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條件,為推動改革的深化創造新的思想和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份振興規劃絕不應該只蓋上2009年的“郵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