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哨聲歇
——沉痛悼念王世襄先生
驚聞暢安先生仙逝的噩耗,悲痛不已!
暢安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我從1999年入館以來,向他請教的機會多了,對他的為人和學識也增加了更直接的感受。但要將他一生的貢獻寫出來,卻又深感力不勝任,他的學術領域實在太廣了,并非如我這樣的后輩所能為。悲痛之余,還是想說說自己的心情。
暢安先生對明式家具的獨到研究,早已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公認,毋庸贅言。我想說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帶動了古典家具這個行業的興起,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他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賞》出版之前,人們對這一部分珍貴文化遺產的價值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那些遺存下來的古典家具沒有受到重視,新制的仿古家具很少。正是由于他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和鑒賞,才在社會上帶動了一場復興古典家具的熱潮。目前,不僅老的古典家具成為收藏的熱門,價格節節攀升,不知翻了多少倍,而且新的仿古家具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古典家具所營造的濃郁的中國文化情調。制作古典家具的工廠、出售古典家具的商店隨處可見,那些家具店的老板在介紹他們的產品時無不標榜暢安先生,還常?吹嚼习宓淖雷由蠑[著暢安先生的大作。我覺得他們幾乎將暢安先生當成了自己這個行業的“守護神”一般供奉著。我查不到這個行業究竟有多大的規模,更不知道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其出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其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有多少,但可以推測數字是驚人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暢安先生的看似無關緊要的學術研究,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為人民造了福。至于古典家具熱的文化意義,對提高人民大眾審美水平所起的作用,就更無法衡量了。
社會上流傳著一種對暢安先生贊美的說法,說他是“玩家”“玩出了學問”,這不無道理。他在給北大附小(校舍即暢安先生的祖產王家花園)的題詞中也說自己當年“玩物喪志,業荒于嬉”,并告誡學生要好好學習。但是如果真的以為他是在“玩兒”,恐怕就不準確了。這個“玩”字應當理解為《文心雕龍·知音》中使用過的“玩繹”,“繹”釋為推求,就是研究的意思。玩而繹,繹而玩,這是一種藝術的、學術的,乃至人生的境界。其實也就是以“鑒賞”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研究對象,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樂此不疲,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敬業精神吧。由此可以看到暢安先生是一位多么可敬可愛的性情中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暢安先生就是這類“樂之者”。他愛好的是中國文化,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有形的與無形的,他為保護和弘揚中國的這份文化遺產竭盡終生之力。他的每一部書,都有很高的學術性,也有很高的鑒賞性,能把這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的學者并不多。暢安先生的可貴,他之所以特別使人愛戴,這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000年我們一起乘飛機到鄭州參加全國文史研究館工作會議,座位緊挨著,一路之上幾乎都在聊鴿子,他惋惜中國的觀賞鴿快要絕種了。他編著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和《北京鴿哨》,其中的插圖十分精美,看了他的書我才知道中國美麗的觀賞鴿竟有那么多種類,鴿哨的制作竟然如此精美。那次我還向他請教有關明式家具的問題,他謙虛地說現在已有人對此進行了新的研究,在式樣上也有所創新,自己的知識已經陳舊,應當與時俱進。一位具有開創意義的大家說出這樣的話來,讓我這后輩更加敬佩。那次鄭州之行,暢安先生見到不少養鴿的朋友,心情很愉快,我也為他感到高興。
暢安先生自1994年進入中央文史研究館,15年來參加了許多文史館舉辦的社會活動,也為文史館留下一些書法作品,他的一件條幅自書詩至今還懸掛在會客室里。在此期間,他榮獲荷蘭2003年“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此次評獎的主題為“工藝的生存與創新”。因為他的創造性研究已經向世界證實:如果沒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國文化還會處在被埋沒的狀態。頒獎典禮是在荷蘭使館舉行的,那天王世襄先生依然是一身中式服裝,一舉手一投足都透露出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大學者所特有的從容與瀟灑。他用流利的英語讀了事先寫好的答辭,并以他所珍藏的四枚鴿哨相贈。事后又通過國務院將他獲得的10萬歐元獎金(約合一百萬元人民幣)全部捐贈給中國希望工程,在福建建立了一所“中荷友好小學”。我知道這整個過程,參加了那次典禮,為他的風采以及高尚的人格所傾倒。
國務院領導對暢安先生十分關心,今年給與副部級醫療待遇,使他在住院醫療期間得到更為完善的治療和護理。這件事顯示了政府對館員的重視和關心。文史研究館是統戰性、榮譽性機構,以敬老崇文為宗旨。文史館以暢安先生為榮,每當有人問起我文史館是什么機構時,我只要舉出包括他在內的幾位館員的姓名,人們馬上就明白了。暢安先生以95歲高齡辭世,乃是我們的一大損失。剛才取出他的《明式家具研究》和其他幾部書,摩挲之際,仿佛又看到他的笑容,他所喜愛的鴿哨聲仿佛又回蕩在耳際。萬般感慨,催我寫下這篇短文。言不盡意,恐不能表達我的敬意和悼念之情于萬一。
2009年11月30日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袁行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