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需要多少影片?
我們也許過于依賴以節日為背景的檔期了,而對于影片本身的開發,以及其他營銷方式的開發,都顯得十分薄弱
今年的電影賀歲檔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影片數量據說將超過50部,放映時間也延長了許多,如果從《熊貓大俠》《我的唐朝兄弟》上映算起,截止到明年春節(情人節)之后,時間長達三個多月。有報道稱,一年之內近1/3時間在賀歲,說得一點也不過分。
按說,影片數量多是好事,觀眾因此多了些選擇。但實際上,在同一時間段,觀眾所能看到的影片仍然不會很多。也就是說,影院同時放映的影片不會超過三五部。除了少數幾部享有“特權”,霸氣十足的影片可以有比較長的檔期外,絕大部分影片三五天就會下線。剛過去的國慶檔其實就發生過這種情形,這期間,《建國大業》的票房達到了3.9億元,在近20部獻禮和非獻禮、主旋律和非主旋律影片中鶴立雞群,獨領風騷,能和它匹敵或抗衡的,只有一部1.4億元的《風聲》,其他影片則完全不值一提。排名第三的《窈窕紳士》只有1670萬元,第四名《麥田》不過900萬元,排在它后面的《狼災記》收入850萬元,余下的影片更被人稱為“陪跑”。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診斷是銀幕少而影片多,分配不均也是很正常的。姑且算它一個理由。不過,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們知道,最近一個時期,中國銀幕數量的增長是很快的,去年全國銀幕的總擁有量是4097塊,今年年底就將增加到4500塊。北京的情況也很喜人,到年底,有可能接近400塊。和美國比,不能算多;和自己比,差強人意。如果銀幕的數量繼續增長的話,也許會給中小影片留下更多展示的空間和時間,但也不是沒有令人擔憂之處。一個是銀幕的分布,我們少有10塊銀幕以上的影院,而且,在銀幕的分配上,我們往往過于向“巨無霸”式的影片傾斜。很多時候,一個影院的四五塊銀幕同時上映一部影片,只有一兩塊銀幕上映其他影片,給予其他影片的機會太少了。所以,雖說將有50余部影片加入賀歲檔,到頭來,觀眾能看到而且不得不看的影片,估計還是那幾部。
如此險惡的形勢,使得賀歲檔剛一拉開序幕,就陷入了恐怖的“肉搏戰”,一時間硝煙彌漫。《花木蘭》頂著《2012》的巨大壓力逆流而上,首周取得3200萬票房的成績,被人說成是“虎口拔牙”。那些投資幾千萬的中等影片,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就更艱難了。這就像在一條很窄的路上,突然涌進來成千上萬輛車,造成了異常擁堵的局面。據說,今年的賀歲檔不僅片源充足,影片的質量也都很不錯,非常令人期待,對于影院來說,似乎只能舍魚而取熊掌,或者舍熊掌而取魚,總之,二者不可兼得。但這樣一來,有些影片肯定會“被迫出局”,觀眾少看幾場電影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很可能會給漸入佳境的電影產業兜頭潑上一盆冷水,那就得不償失了。
電影產業應該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好的創意產業之一,但就其目前的狀況而言,頗有些無序的苗頭。消費時代的文化產業固然要引領消費,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費環境的制約。銀幕數量和分布狀況是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市場的吸收、消化能力;而更重要的還有,即觀眾的消費能力,這也是不該被忽略的。有的影院經理說得很直接:“想一想,去電影院約會的頻率哪能這么頻繁?難道一天去一次?”很顯然,目前電影消費是以青年人為主,他們擁有高漲的消費熱情,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生產的熱情似乎更高漲,大大超過了年輕人的消費熱情,這就顯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在這里,票房利潤成了驅動電影生產這只車輪快速旋轉的強大動力。自從馮小剛單槍匹馬開創電影賀歲檔以來,經過大約10年的發展、培育,已經今非昔比。特別是最近幾年,國產大片的出現,給賀歲檔注入了收獲高額票房的概念,而一部部獲得豐厚市場回報的大片,則進一步調動了更多國產大片角逐賀歲檔這一畝三分地。盡管今年的賀歲檔期已經膨脹到了極限,圣誕、元旦、春節、情人節都被它一網打盡,而根據預測,票房收入也將從去年的15億提升到今年的20億,但是,盡管如此,這樣一個巨大的“碗”,仍然盛不下所有電影生產者的欲望。這種欲望已經使他們喪失了理智,也許只有慘痛的失敗才能使他們變得稍稍冷靜一點。
還應該看到,今年所以出現50余部影片擁堵賀歲檔期這座獨木橋的現象,恰恰說明了我們對于電影市場的開發,我們的電影營銷理念,進而我們的電影生態,都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的發展,還是應該更理性一點,更科學一點。就目前來看,我們也許過于依賴以節日為背景的檔期了,而對于影片本身的開發,以及其他營銷方式的開發,都顯得十分薄弱。所以說,電影產業要發展,還得在電影本身上下功夫。□
作者:解璽璋,知名評論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