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某大學編寫的《新編實用掃盲教材》里,對現代人掃盲的范圍進行了新的定義。包括不了解用電常識、不遵守紅綠燈等等均被納入“文盲”范疇。“文盲 ”定義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發起了“華語世界文盲”評選,余秋雨在榜單中意外登頂。(12月15日《新華網》)
余秋雨是“華語世界文盲”之首?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玩笑。要知道,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余秋雨可是有其輝煌的一頁——學者散文。無論“文盲”是字典中“不識字的人”的解釋,還是發榜者說的“在自己的文化態度上仍然處于盲目狀態,也就是說還沒找到自己道路的人”,余秋雨都不應該在這個榜上,更遑論榜首。可為何結果偏偏如此呢?只能說,在話語權嚴重不對等的當下,這是公眾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對對等話語權一次有力的呼喚。
盡管我們擁有言論自由權,可這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自怨自艾似的話語權,并不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解決實際問題。說到底,我們的話語只有“自由”而沒有“權”。我們只能通過一些非正常渠道的話語表達。可所謂的專家情況則完全不同,各地演講不斷,自然出場費、好處費沒少撈,而其卻往往又成為某些利益群體或集團的代言人,為人民幣服務根本就不顧及人民的感受。可是,另一方面,他們的言論卻又占據主流的地位和影響力,弄得學術界烏煙瘴氣,令公眾所不齒。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上,這些所謂的“公眾知識分子”則往往不能很好地詮釋自己的情感,繼而導致公眾的反感,才有了“秋雨含淚”,也才有了秋雨乃“華語世界文盲”的惡搞。(龍敏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