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學術抄襲、造假、腐敗等問題頻頻見諸報端,且愈演愈烈,已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認為,除了社會的影響和作者道德失范等原因,編輯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編輯在抵制學術造假過程中到底應該發揮什么作用?應該如何抵制這種行為?
把關不力讓水貨有機可乘
如果單純從編輯角度來分析,出現學術抄襲、造假等現象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以文責自負為由放松把關。有的編輯認為,現在是信息社會,報刊成千上萬,網絡鋪天蓋地,完全靠編輯人員抵制學術抄襲和造假太難,編輯只要把好文字關和質量關就可以了,即使涉嫌抄襲和造假也是作者承擔責任,與自己關系不大。恰恰是這種不作為給造假者大開方便之門,客觀上為學術造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是編輯的專業水平不高,辨別真假的能力較低。應該說,大多數編輯對學術抄襲和造假深惡痛絕,在選稿、審稿過程中能夠對此嚴加防范。但由于有些編輯自身知識面不夠寬,平時涉獵的相關媒體不夠多,分辨能力不夠強,專業水平不夠高,面對一些專業性極強的論文有時無法通過自身能力對其真實性進行驗證,致使造假文章擺在眼前卻鑒別不出來,讓學術抄襲和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機。
三是個別編輯有崇拜名人心理。有些編輯喜歡刊登名人的文章,一則認為名人寫的文章質量高,二則認為可以借助名人的名氣提升刊物的身價。一些抄襲、造假者恰恰鉆了這個空子,東拼西湊一篇文章甚至原封不動“拿來”一篇文章,以領導或權威專家的名義發給刊物。編輯收到這類文章時往往對其真實性深信不疑,輕易進行刊登。
四是有些編輯受利益驅動而明知故犯。有的刊物為了創收,向作者收取版面費,這樣往往會降低對論文質量的要求,從而導致注水論文泛濫;有的明知論文涉嫌造假或抄襲,但由于“拿了人家的手短”,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將水貨冒充行貨予以發表,以致學術造假由偷偷摸摸變得堂而皇之。
抵制抄襲造假是對作者的愛護
編輯的素質和態度影響著學術的風氣,在抵制學術抄襲和造假中地位關鍵。因此,編輯應在抵制學術造假的過程中發揮好應有的作用。
發揮好規范引導作用。學術抄襲和造假事件不外乎個別語句違規引用、整段抄襲、盜用觀點、捏造數據、侵奪他人成果等情況。對此,編輯要有所區分,對程度較輕、改過余地較大的,要及時對作者進行中肯的批評,對稿件提出修改意見,使粗制濫造的贗品通過“回爐改造”成為精雕細刻的真品;對程度較重、影響惡劣的,則應對作者提出嚴肅警告,并向其所在單位和相關刊物進行通報,各路編輯聯手防范造假論文流向市場,從而端正風氣,發揮導向作用。
發揮“治病救人”作用。在造假事件中,既有即將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大學教授和院士,還有某些單位的領導,發展前途光明,一旦抄襲、造假被曝光,不僅對個人發展造成致命的打擊,對科研領域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因此,作為編輯,及時制止學術抄襲和造假行為,實際上是對作者的愛護,使其免受身敗名裂之苦,同時也是對科研學術隊伍的保護,從源頭上遏制學術不正之風。
采取措施搭建防火墻
編輯如何才能有效抵制學術抄襲和造假?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要有質疑精神和責任意識。接到一篇稿件,不論其質量多高、學術價值多大、作者名頭多響,都要先打一個問號,看以前各類刊物上是否發表過類似的文章;在網上檢索一下,看是否有過相關文章問世;向專家請教一下,看在該領域是否已經做過相關研究;與相關文章對照一下,看是否有雷同之處;與專業書籍比對一下,看是否有引用而未注名參考文獻的地方。編輯如果能做到這些,抄襲和造假文章就很難被發表。
要提高職業素養。不可否認,編輯隊伍中有個別人職業操守缺失,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缺乏公正之心和責任感,搞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喪失了作為編輯的基本原則。因此,必須加強對編輯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將職業道德是否合格作為考核評價編輯的一個必要條件。另外,編輯要養成博覽相關領域報刊的習慣,以便基本掌握本領域近年內的學術研究情況。
要加強制度建設。一方面,報刊社要建立嚴格的來稿審閱制度。比如,首先看稿件對參考文獻的使用是否規范,是否具有創新性;其次要對作者進行了解,看其實際水平是否與文章的水平匹配;再次要向本領域的專家請教,看論文內容是否遵循科學規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另一方面,報刊社要建立獎懲機制,對通過各種途徑及時發現造假論文的責任編輯要進行相應的獎勵,對因疏忽造成造假論文被發表的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從而在制度層面上形成一道有效抵制學術造假的防火墻。
□晉發旺 張曉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