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葛琳:暢銷書如同滾雪球
葛琳這些年一直在變換居住的城市,從沈陽到北京,又到南京,不變的是她讀書的熱情。盡管她的工作或多或少總和圖書有些關系,算是業內人士吧,但在骨子里,她首先還是把自己看作一個讀者。
她總是關注著各種圖書的消息,她說她的習慣是到自己喜愛的書店逛,去架子上一本本地翻。她的周圍充滿了書,她說從北京來的托運了13個大箱子,還寄了11個大箱子回老家,都是書。
這些年的暢銷書可都沒逃過她的法眼,看著一撥撥的熱門作者和圖書潮來潮去,回想起這十年的暢銷書,她說,要說什么樣的書能夠暢銷,還真是非常微妙的問題。作者和編輯肯定得對社會的風潮十分敏感才行。
她說,拿幾米的繪本來說吧,《讀書》雜志前主編沈昌文牽線,把這套書引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葛琳遇到做這套書的編輯,連編輯自己都挺懷疑。光是畫,沒多少文字,又不是給小朋友看的,能銷得出去吧。現在回頭看,當時真得有點超前意識。像后來接力出版社做的麥兜,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一本書暢銷了,媒體啊,網絡啊,朋友之間啊,都在提,這你就不得不關注,否則就失去話語權了。一旦一本書跨越了某個臨界點,它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變成了超級暢銷書,把很多原來并不關心這個話題的人都吸引進來。
葛琳給那些超級暢銷書下了個有點繞舌的定義,那是不太讀書的人也在讀,而平常在讀書的人不見得讀的書。
比如吧,好多人可能根本沒認真讀過《紅樓夢》,但說不定會買本劉心武的揭密紅樓夢的書翻翻。同樣,讀過于丹的論語心得的人肯定比完整讀過《論語》的人更多。前一陣流行《鬼吹燈》呀,《盜墓筆記》呀,真要是考古工作者看了,大概會覺得挺可笑的吧。
在北京的時候,葛琳的鄰居是位醫生大姐,挺喜歡和她聊天的。她為了找話題,就說起流行的劉太醫系列。結果,那位醫生大姐后來專門找她談話,讓她別看那些書,說要看醫書,就得看什么中國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的,等等。反之,一位朋友的婆婆有段時間特別迷這些書,比如《排毒一身輕》啦,她就嚴格照著做,不喝純凈水,要喝礦泉水。還有哥哥的一位同學也是,照著書上說的減肥,還真減下來了,但沒過多久,作者倒給抓起來了,特別尷尬。
她在卓越網工作過幾年,到年底的一個工作就是編寫每年的暢銷書分析。許多暢銷書還是有一些可以被認出的特點的。而對此,大眾讀者和專業讀者的感覺往往不一樣。葛琳有一次碰到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他們差不多同時出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和山西作家李銳的《人間》。葛琳當時就覺得《女心理師》會更好銷,這個題材更通俗,人人都對自己會有些困惑,又對別人有點好奇。后來果不其然,但那位編輯就很郁悶,他明明覺得《人間》的文學性強多了。
葛琳現在買書,有許多是替他爸爸買的,她覺得他爸爸比她更追潮流,更像一位暢銷書讀者。暢銷書的一大特征就是好讀,而且功能性特別強,往往能解決你的某個具體問題。像經濟危機一來,她爸爸也去啃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后來讀了《貨幣戰爭》就覺得特別喜歡,簡單、清楚,又刺激。
不少暢銷書吧,在讀書人的圈子里,大家反而會不那么愿意提起,覺得不是那么有品,但像她爸爸這樣的讀者,他就沒有這種顧慮。
當然暢銷書也不就是淺薄,而且,葛琳認為,暢銷書的一個好處是,它往往可以起到一個入門的作用。她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后,就買了《國史大綱》等更多的專業書籍。她相信有大量的讀者因為讀了《鬼吹燈》開始關心考古發現,因為讀了《貨幣戰爭》開始留意黃金價格,因為于丹,開始讀《論語》。這也是一種滾雪球,這不是挺好的事兒嗎,她說。
本報記者 竺大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