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會上引起諸多討論。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漢魏考古學家劉慶柱表示,安陽曹操墓的證據已經足夠,如果是“業內人士”提出異議,就不能說外行話,應在考古學學科內討論問題,要說業內的話,符合學術規范的話。(1月2日新華網)
“真假曹操墓”的爭論,本屬正常的社會討論。但是社科院專家的“外行論”,卻一下子拔高到了話語權的層面。我們都看過小學生吵架,像馬寅初先生當年的區分那樣,小學生的爭論更多的是“以勢壓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社科院專家的“外行論”,就是典型的“以勢壓人”。以個人的學術地位作為爭論的論據,已經讓“真假曹操墓”的爭論失去了學術研究的高雅性,儼然變成了一場小學水平的吵架與廝打。而事實上,在歷史真相面前,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稱為“內行”,所謂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也都是相對的“內行”。
社科院專家之所以說人家“外行”,主要是說那個時候根本就不流行墓志銘,直到魏晉時期開始偶爾出現的。可是,話再反過來說,風俗習慣上沒有墓志銘,就質疑曹操沒有墓志銘,這好像也沒有什么道理吧。萬一,哪一天在另外一個地方出現了真正的曹陵墓志銘,我們又作何解釋。所以,在對待墓志銘的態度上,我們還應該本著“論從史出”的方法。
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就是說,在對待曹操墓的問題上,我們“大膽假設”此墓為曹操墓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關鍵要落實到“小心求證”的層面。歷史考古問題上,就算能列舉一百個史料證明觀點正確,只要有一個反證,觀點就可推翻,這是很正常的。在對待曹操墓的問題上,我們也應該本著這樣的態度,即允許別人找一條反證,而不是在大街上嚷嚷“你無權質疑”,當一個學術方面的“學霸”。
梁啟超先生曾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這樣說,“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個特征,其一,為客觀史料之整理;其二,為主觀觀念之革新。”這里的“觀念之革新”不是史學理論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種積極的學術心態,即允許質疑者發出質疑的聲音,史學工作者只需要認真地解答,僅此而已。
在“真假曹操墓”面前,人人都有質疑的權利。
作者:王傳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