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曹操墓葬,必先了解鄴城。而研究鄴城文化,曹操又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昨日上午,邯鄲市有關專家、學者針對河南安陽“曹操墓”引發的各種爭議,認為曹操的“大本營”和發跡地為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曹操墓所在地應屬于鄴城文化區域內,兩地實為互補關系。專家指出,質疑是對學術研究的一種推動,并不等同于相互爭論。
曹操選鄴城
為“安息之地”
據邯鄲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邯鄲市鄴城、北朝史學會代秘書長侯廷生教授介紹,鄴城遺址位于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鄉三臺村。公元204年,一代梟雄曹操攻占鄴城后,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城池,很快使其成為一個東西7華里,南北5華里的大都市。
根據史書記載,“曹操逝于河南洛陽,2月丁卯,靈棺運回鄴城,按照其生前的遺囑,安葬于西門豹祠西園上。”曹操為何會選鄴城為“安息之地”呢?侯廷生教授推測,首先鄴城是曹操的發跡地,他通過占據鄴城徹底消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從此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其次,曹操大規模營建鄴城,并把自己的家眷和部下的家族宗親遷居此地,使其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另外,鄴城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向南經黃河直達許昌和洛陽,向北可控制燕、代等北方地區。在當時戰亂頻繁的特殊時期,鄴城基本沒有遭到破壞。
侯廷生教授說,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距鄴城約15公里左右,墓地位置類似現在的“京郊”。在曹操心目中,鄴城不僅是曹魏政權的大本營,也是其實現人生理想與遠大抱負的地方,所以曹操死后葬于鄴城附近比較合理。
“曹操墓”應屬于
鄴城文化區域
鄴城在東漢時期原是一個普通的城市,后因曹操定都而聞名于世,并相繼成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
邯鄲市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認為,探尋曹操墓葬,必先了解鄴城。而研究鄴城文化,曹操又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人們在研究鄴城文化的過程中,認為這一區域內肯定埋葬著曹操及眾多王侯將相,可是又始終未發掘到相關的墓葬,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河南文物部門去年歲末發現的“曹操墓”,就其規模和結構來講,都是鄴城文化區域內同時期最高級別的墓葬。王福生說,這一重大發現,既豐富了曹魏時期的喪葬文化、生活習俗研究,也填補了鄴城文化的一項空白。
王福生說,河南安陽“曹操墓”與臨漳鄴城一個在漳河南岸,一個在漳河的北岸,如果按照歷史文化范疇劃分,“曹操墓”所在地應屬于鄴城文化區域內,只不過因為如今的行政區域不同,才分別屬于河北省和河南省。
侯廷生教授與王福生所長認為,“曹操墓”與鄴城實際上為互補關系,彼此可以相互補充、豐富各自的內容。
兩地可共同打造
曹操旅游文化區
河南安陽“曹操墓”的發現,無疑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曹操熱,各地與曹操有關的景區、遺址、故事,甚至書籍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據邯鄲市有關部門介紹,近期,省內外大量專家、學者及旅游者在參觀“曹操墓”后,紛紛慕名前往臨漳鄴城遺址及磁縣北朝墓群(傳說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進行探秘。
對此,侯廷生教授認為,文化是一個地區獨具魅力的特色品牌,也是一個地方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核心競爭力。邯鄲市應結合新近發現的“曹操墓”,盡快整合本地與曹操有關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漳河南岸的“曹操墓”形成互動,并與河南安陽聯手打造曹操墓、鄴城、“曹操墓田區”三位一體的曹操旅游文化區。
另外,侯廷生教授等邯鄲的一些專家、學者還提出,河北文物部門也應對磁縣境內的“曹操墓田區”進行保護性發掘,因為按照史書與歷史記載,這一區域內除了備受社會關注的曹操墓外,還應有不少曹操公卿大臣的陪陵,以及南北朝時期眾多帝王的墓葬。考古人員通過保護性發掘,也許會從中發現更多有關曹操墓的物證、線索,甚至還可能有更大的意外收獲。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彬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